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国际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从克勤郡王府到香山慈幼院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国际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从克勤郡王府到香山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蒙养园旧址

    今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克勤郡王府

    ■ 刘选国

    如今,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克勤郡王府”红门楼进出的学生,和攀爬香山、游览静宜园、瞻仰红色旅游景点“双清别墅”的游客,可能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地点与民国时期一个重要人物——熊希龄有关。这两地都曾是熊希龄的故居,是成就其后半生由政治家转型为慈善家和教育家的重要历史场景。

    “湖南神童”:
    从投身政务到从事平民教育

    1870年,熊希龄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因天生聪慧,学习刻苦,14岁成为秀才,21岁中举人,24成进士,朝考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被喻为“湖南神童”。1897年他创办湖南时务学堂,1898年主持《湘报》事务,在大清政权即将倾塌的前夕,他因为才干出众,累被提携升迁。

    熊希龄从政的辉煌时刻是他支持辛亥革命,拥护共和,1911年与黄兴、宋教仁等国民党人相互呼应,与立宪派张謇、梁启超、章炳麟等合作,成为维护共和大局、拥护袁世凯、促请清帝退位的有功之臣。袁世凯称帝期间,熊希龄虽然被授为中卿加上卿衔,但他并不认同帝制,还曾致函袁世凯劝其退位。此后,黎元洪也曾委任他为赴日特使、平政院长,都坚辞不就,开始转向参与社会事业和公益慈善。

    从1917年参与顺直救灾开始,熊希龄开启了他后半生20年的慈善家和平民教育家的辉煌人生。受任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参与设立救济灾民的慈幼局,担任顺直水利委员会会长,本是时局需要的偶然事件。但当他接触到灾民需求,看到因灾流浪生活无着落,更没有受教育机会的孤儿,萌生了他从事平民教育的理想,因此,他广泛动员各方资源,利用顺直赈灾的结余资金,开始创办香山慈幼院。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参与过北京协约国国民协会、中华慈善团体全国联合会、国民外交学会、北京妇幼救济会、北五省灾区救济会、湖南华洋义赈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世界红卍字会等众多社会组织,担任会长、理事长、理事等众多社会职务,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25年任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会长。1933年他组织世界红卍字会救护队,亲赴长城抗日前线从事战地救护和慰问官兵活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他在上海指挥红卍字会设立伤兵医院、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直至1937年12月25日,他因脑溢血骤然逝世前,还在香港坚持为难民、伤兵募捐,积极开展救亡运动。

    “裸捐”第一人:

    早于比尔·盖茨近一个世纪

    熊希龄在京城生活的前半场主要作为政治家让大家熟知,他的住宅在今天西城区新文化街53号克勤郡王府,当时称石驸马大街。1914年,他将家眷从天津移往北京,在西城石驸马大街购置了私宅,就是这个末代克勤郡王晏森卖给他的这个王府。

    今天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一新的克勤郡王府,已作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一部分校园。熊希龄购得此宅后,在此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尤其最值得称道的是1932年,他夫人去世后,熊希龄将这座王府连同全部可计算价值的股票、公债、银两、房地契等47万大洋、6.2万两银两的家产,全部捐出成立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组建由社会人士参与的理事会来管理运作,计划举办12项教育公益事业,包括在北京创办幼稚园、托儿场、在湖南长沙和芷江创办学校和图书馆等。熊希龄和儿子每月分别只从基金领取100元和200元的生活费用。有资料介绍,1935年熊希龄再婚,基金社的董事会提议将一半产业归还他们,但夫妇二人都表示不可以。后董事会决定,每月给熊家八百元生活费。熊希龄堪称是中国现代慈善裸捐第一人,也是中国家族慈善基金会的先行者,他比比尔·盖茨等世界富豪倡导裸捐早近一个世纪。其做法与其同时代的美国慈善之父卡耐基倡导的慈善理念——“富人的巨额剩余财产应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如出一辙,虽然他的财富远没有卡耐基那么多。

    熊希龄生在湖南,辉煌在京城,逝在香港,但其最大成就的阵地在香山。他在香山慈幼院的教育创新,探索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中国平民,培养了6000多位学生,其中一大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优秀人才,多位更成为共和国的部级干部,其探索开创的“德智体群”四育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模式到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借鉴。

    从今天香山公园的正门,也是静宜园正门和昔日香山慈幼院的宫门进入,向右行数百米可以找到当年的蒙养园,整片建筑保存完好。当年香山慈幼院蒙养园收育未到学龄的儿童,采取家庭式养育与学校式教育结合的模式,让入园的孤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再往西北方向走百十米,琉璃塔下是颇具江南园林风格的见心斋,一座环形庭院式建筑。当年这里一度成为香山慈幼院第三校、幼稚师范的校区。

    想当年,在这个青山怀抱、松柏苍翠里的平地上,香山慈幼院的这些失去家庭的孤儿们,能在这样一个舒适优美环境里不愁吃不愁穿,还能学习读书,唱歌运动劳动,是多么幸运!

    思亲舍:在富于情感的建筑里过“回家节”

    从香山公园正门进入往左,沿香山步道的左侧是香山饭店,当年这里是香山慈幼院女校区所在地。

    据《北京香山慈幼院院史》介绍,当年女校校址建在清皇宫寝宫,有8所教室、4所宿舍还有办公室、图书馆、商场、浴室等46所建筑,还有亭阁楼台、曲水流觞。香山饭店隔一条马路的西北侧,有一栋正在维修的两层小白楼,这正是当年香山慈幼院的图书馆,处在当年男校与女校之间。沿着小白楼登上北侧的小山坡,有一栋小平房和有一个红色的亭阁,这就是让香山慈幼院校友们魂牵梦绕的多云亭和思亲舍。

    1935年,为了让从慈幼院毕业走出社会的这些孤儿返校,将学校当成他们的永久家园,熊希龄组织修建了这组富有情感的建筑,连续开展过两次“回家节”,并把每年7月7日定为慈幼院毕业生的回家节,返校者就住在这个思亲舍。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山慈幼院堪称中国教育的领先者,其理念今天来看仍不过时。熊希龄将慈幼院教育目标明确为培养“健全爱国之国民”,要让学生“德智体群”四育全面发展,开展慈幼教育、普及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倡导一种健全的国民教育理念。从婴幼儿开始,注重亲情教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生活自理,树立社会互助和图自立的观念,热爱国家。那个时代他们即开设国语、算术、自然、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还有图画、音乐、体育课程,注重农工事业,职业技术教育,有农业、工业、手工业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倡导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尤其是提倡学生自立,熊希龄亲自作词谱曲的校歌第一句即是“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好好图自立”。学校还成立各学科的学会,推广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甚至还把学校农工商场变为股份公司,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股东,在公司任职,有盈利还可以分红。学校还兴办自己的儿童储蓄银行,发行钞票,鼓励学生节俭、储蓄和理财。

    慈幼院发动学生自治,成立学生自治会,还学习模仿西方议会制,在慈幼院设立市议会,下设事务所、警察所、审判所,邮局、电话局,设议员、市长、村长等职位,由学生选举投票担任,还配上制服和标志执法。引入西方童子军活动,广泛开展军事体育、野营、军事游戏等活动,熊希龄还亲自带领学生爬香山,搭帐篷野营,增强同学们集体生活、野外生存技能。正如周秋光先生评价:“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熊希龄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幼儿教育方案,会发现他的慈幼思想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最早带领中国慈善走向世界的慈善家

    熊希龄作为民国时期的慈善家,还有一件特别值得今天中国慈善界记住的伟业:他是最早带领中国慈善走向世界的中国慈善家。在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慈善在西方创设的红十字会、救世军、宗教慈善的冲击下,纷纷停办倒闭。这时一批中国绅商和宗教人士,不堪中国本土宗教和慈善事业的衰落,联合发起了世界红卍字会。会最初在济南创立,后经北京政府批准注册,1922年在北京成立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以“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为宗旨,随后快速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分会,并构建起遍布全国且远及海外的慈善救济网络。一方面,世界红卍字会学习西方救世军等宗教慈善组织,将中国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与慈善事业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向刚刚引入中国的红十字会学习,积极开展战场救护,成立战时救济队,救护伤兵及难民,设立临时医院及收容所,还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建设永久慈业包括卍字医院、卍字学校、育婴堂等。熊希龄是世界红卍字会的发起人之一,起初为会员,1925年被推举为会长,直到1937年他去世为止,连任三届历时12年之久。在熊希龄的主持下,世界红卍字会不仅仅在国内发展救济事业,成为当时事业发展和影响力与红十字会并驾齐驱的全国性大型慈善组织,还开展国际救济,先后参与过1927年日本关西地震救助、1928年中俄战事救济、1934年日本大阪飓风救助等。熊希龄还以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会长身份出席万隆举行的国联禁贩妇孺会议,向大会递交中国代表团建议书,使世界红卍字会真正成为了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慈善组织。因此,熊希龄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援助行动的中国慈善界领袖。

    毛泽东曾经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从克勤郡王府到香山慈幼院,从一名政治家转型为慈善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熊希龄创造了值得让我们永远铭记的功勋,他在香山留下的这些建筑遗存和在煤厂街的墓园,值得我们祭缅。(本文作者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