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年8月6日至2019年8月11日)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民纷纷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公共领域话语丰富性与日增多的同时,也形成群体极端化下的网络暴力——即网民利用网络手段营造舆论,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和语言攻击、辱骂,甚至通过“人肉搜索”暴露个人隐私,从而对当事人的生活产生直接且恶劣的影响。 近年我国与网络暴力有关的知名事件包括“艳照门”“高跟鞋虐猫”“江歌案”“陕西产妇坠楼”“王凤雅事件”“南京摔狗事件”等。 有专家指出,教育缺位是造成“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在信息伦理道德、心理、性等方面的教育,低龄网民在虚拟的互联网中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对吸引眼球的问题往往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年轻网民的意识形态有待完善,价值观、情感因素和认知水平尚欠缺,对有强烈煽动性的文字往往缺乏较好的分析能力,其网络行为表现为盲从、扭曲、过度“英雄主义”,对现实与虚拟的界线模糊不清,不能预见自身行为带来的后果。 于是,在网上出现很多缺乏思考的、不负责任的、不理智的言论,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不仅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往往是在真相大白后,那些当初热血沸腾的“键盘侠”们才知道自己最初的判断有误。 其实,我国已经出台了对计算机网络中信息内容制约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一章第七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的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的信息中就包括: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等。 尽管已有相关法律条款对“网络暴力”做出了基本约束,但近年来网络暴力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时常会在遇到一些热点事件时屡屡高调抬头。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网络的特殊性。 由于网络虚拟、匿名等特点,网民可以轻而易举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况,他们在网上的行为全靠自律,这种情况下,法律法规的制约力度就大打折扣。在匿名环境下,对相关案件的调查取证困难重重,很多案件甚至根本无从调查,以上综合因素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应运而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网络霸凌、网络暴力已经成为当下网络环境中日趋严重的现象,对网络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对社会产生诸多不稳定因素。 为了解广大网友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和态度,《公益时报》联合问卷网、凤凰网发起本次益调查:“网络暴力”缘何屡禁不止? 调查显示,三成多的网友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还有三成网友觉得网络暴力纯属于某些网友盲目无意识的跟从。 43%的网友遇到网络暴力采取“用法律手段解决”的方式,近三成的网友则表示会“直接对骂,毫不客气地怼回去”。 关于“网络暴力盛行究竟是谁的责任”这个问题,超过五成的网友认为是“网民自身缺乏评判和道德意识”。 近五成的网友觉得,必须尽快制定出详细有效的法律法规才能有望促使该问题得以改善和逐渐消弭。 网友留言: 一诺千金:这些躲在互联网背后的“键盘侠”,有几个敢于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消除网络暴力就是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从重处理,以儆效尤。 一片小树叶:我希望那些参与网络暴力不亦乐乎的换位思考:如果被喷被伤害被辱骂的是你的亲朋好友,甚至就是你自己,你该怎么办?承受指数几何? 园丁一凡:相关教育的基础性缺失,也是导致网络暴力泛滥的罪魁祸首。重要的事说三遍:教育!教育!教育!而且是从小的教育! ■ 本报记者 文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