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国际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社会创新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从工艺善堂到工科高等教育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国际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社会创新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9年07月2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郑观应、谢己原的教育慈善:
从工艺善堂到工科高等教育

    工业与工业化在郑观应的思想中占据主要地位,其所著《盛世危言》提出的一系列富国强民方略中,首当其冲为工业化

    ■ 陈晓平

    郑观应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他对当时贫民子弟多而人才少的情况有着深入认识与深切同情,其在名著《盛世危言》中提出:提议普遍设立工艺厂,招收贫民子弟,让他们学会专门技能。

    此前,政府所办的慈善机构只是收养少量鳏寡废疾乞丐流民,未能在教育方面下功夫。郑观应的倡议,代表着慈善思想开始向“教养并重”转变,从消极的收养变成积极的培养,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增强慈善机构造血功能。

    同时期,从新加坡归国的华侨谢己原,受郑观应慈善思想的启发,在广州河南(今海珠区)创办工艺善堂。随后,郑观应创办广东工艺院,该工艺院是在工艺善堂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以前人们习惯把郑观应归类到“改良思想家”,把同盟会骨干谢己原归属于“民主革命家”行列,似乎两者之间有着“楚河汉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改善贫民生存条件、用教育改善贫民谋生能力方面,两人的思路高度一致。收容贫民、增加就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动经济发展,都是他们共同关注并着力推动的事业。从工艺善堂、工艺院、工艺局,从慈善工艺教育一步步升格到工科高等教育,这一渐进发展进程,充分体现了近代广东慈善家、教育家的务实精神。

    谢己原:在广州创办工艺善堂

    1904年9月,从新加坡归国的华侨谢己原,受同时期郑观应慈善思想的启发,在广州河南(今海珠区)创办工艺善堂,并将办事处设在市区最繁华的长堤。

    谢己原,广东番禺人,曾任基督教会牧师,1906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旅居新加坡期间,他还参加了华人戒烟所的工作。辛亥革命后,谢己原被广东省临时参议会选举为副议长。1914年,谢己原受孙中山派遣,担任中华革命党檀香山支部长、檀香山筹饷局局长,积极奔走,为民主革命筹集资金。1921年,他在顺德县长任上创办顺德县红十字会,1925年到旧金山担任协和中学校长,专心从事华侨教育事业。

    谢己原1904年创办的工艺善堂,以玻瑙、衫袜、玻璃灯筒、火柴为主要产品,总共拟招收贫民1000人。他认为,工艺善堂所招收的工人,在学会专门技术之后,可以再向其他人传授,减少游手好闲的人数,整个社会将获益不少。

    当时民间照明主要用煤油灯,玻璃灯筒为必用配件,用来防风,家家户户都需要几个,销量极大。谢己源拟定计划,仿制美国最新式灯筒,用料节省,亮度更高。市面上原来的灯筒,每个售价达2毫(20分),但仿制新式灯筒,售价可低至1分多。

    善堂另一个主要产品是火柴。据谢己原调查,1903年从日本进口的火柴货值达到300多万,若善堂火柴厂自行制造,售价低于日本,可大大减少进口;火柴厂的设立,可解决约300个贫民就业问题。

    谢己原不仅是慈善家,还是个天才演说家。为给善堂筹集资金,他风尘仆仆,前往省内各地劝募。在他劝募之下,佛山万善堂、顺德济生社都欣然乐助,并请谢己原在所在机构发表演讲。谢己原在演说中阐述振兴工艺的社会经济意义,并建议佛山、顺德两家机构设立阅书报处,供公众免费阅览,以开通民智。

    为学习先进经验,物色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谢己源于1906年前往南洋各国考察学习,也就在此时加入了同盟会。他学到了制造皮鞋、草帽的工艺,回国后即招股开办,用进口替代方法,减少外贸逆差。工艺善堂的慈善思路十分清晰,即把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实践直接结合起来,用企业化经营方式,形成慈善机构的自我造血功能。

    郑观应:投身慈善,创办广东工艺院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人,早年在上海当买办,后来得到李鸿章、盛宣怀赏识,长期负责轮船招商局。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郑观应对旧中国各方面的落后有着清醒认识,撰写《盛世危言》等著作,呼吁改良社会,并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1904年春,郑观应回到广州,担任粤汉铁路购地公司负责人,参与创办广州商务总会并担任协理。他提出:“采用西法,收养贫民,延请教习授以实学,举凡织纴、制造、机器、电化之法,皆因材而教育之,不及十年,共商进步,非特盗贼可免,抑且乞丐可无矣。”

    郑观应与政府、商界关系密切。1905年底,他说服商务总会同仁,创办广东工艺院。郑观应起草了《劝办广东上下工艺院集股公启》,提议集股一百万元,面向广东殷商及海外华侨招股。

    工艺院分上下两院,上院制造上等货品,下院制造普通货品;凡属身家清白、业无所归的青少年,只要有切实保人,经面试后,即可入院充当学徒;贫穷幼童愿意习艺的,由院方发给衣服鞋袜等,入院学习;工艺院产品,由于具有慈善性质,拟请政府批准,给予10年免出口税优惠。

    郑观应除在本省集股外,还分别致电新加坡同济医院、旧金山中华会馆、檀香山中华会馆等华侨同乡公益组织,请华侨踊跃入股。

    接着,郑观应向两广总督申请,将西村增步离明观划给工艺院使用。两广总督岑春煊接到计划之后欣然批准,说:该绅商等集股创设广东上下工艺院,对于维持商务大有裨益。郑观应所呈递的报告、章程即行批准,同意拨地,并请布政司衙门会同商务局遵照执行。

    郑观应创办的广东工艺院,是在工艺善堂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更加侧重改良产品,并赋予其振兴传统工艺的任务,包括延揽广绣艺人传授技艺,增加出口。工艺院把解决贫民生计、职业技术教育、振兴本国工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属于比较重要的慈善创新。

    1910年,官办的广东工艺局整体迁入原工艺院,开设染织厂,招收15-22岁青少年,伙食、住宿、书籍、纸笔、制服等均由局方免费提供,毕业后在局内服务两年。1911年,为提高生产效率,从美国进口脚踏铁质织机一百架,以取代传统的木质织机。到1913年,工艺局已经实现了可观的盈利。

    1919年,工艺局创办属于正规职业教育体系的第一甲种工艺学校(后改名广东第一甲种工业专门学校,简称“甲工”),分机械、化学、染织、美术四科,第一届招收公费生240人。任教的教师,基本是从日本、欧美归国的人。学生用三分之一时间学习学科(书本)知识,三分之二时间上岗实习,毕业后很受企业欢迎。

    1921年,广东省长陈炯明将工艺局归并于工业学校。1925年,该校升格为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及后再改组为勷勤大学工学院,进入高等工科院校行列。

    (据《善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