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国际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社会创新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自我建设是必修课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国际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社会创新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9年07月2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当大学生遇上短期支教:
自我建设是必修课

    益微青年乡村夏令营:大学生志愿者讲绘本

    马静与孩子们聊天(右二)

    ■ 实习记者 隋福毅

    7月15日晚10点,张晓艺与自己的支教队友相约见面。因为大家事情比较多,所以即使在这个时间坐在一起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这次会议,是他们支教出发前最后一次线下会议。张晓艺告诉《公益时报》记者:“支教队将于本月底出发,时间紧迫,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忙完,但只能挑重要的完成了,剩下的交给支教过程。”

    张晓艺是中国传媒大学三农学社小白杨支教队(以下简称“小白杨支教队”)的队长。今年将是她第二年前往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罗文小学进行暑期支教。谈及二次“出征”的原因,张晓艺有些说不清楚,但她的言语之间分明透露出对那群孩子的留恋与不舍。

    罗文小学是小白杨支教队固定的暑期支教点。小白杨支教队在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之后,选择了暑期“定点支教”的形式。自2014年首次前往罗文小学起,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六年的陪伴和关注让两个相距将近两千公里的地点发生了深刻的连接。正当记者认为今年的行程应该一帆风顺之时,张晓艺却表露出心中的无奈。

    “我们的支教点是固定的,而我们的课程形式每年相同。在课程创新上,首先我觉得我已经到达了瓶颈期,而我作为队长,给队友的影响比较大,一定程度上也钳制住了队友的创造力。”她说。

    除此之外,小白杨支教队的队员调整也同样给张晓艺出了一个难题。“今年我们队伍像往常一样招募了16个队员,但是其中有4名队友因为其他事情临时退出了队伍,导致人员配备出现很大问题,我们还在努力补救中。”张晓艺说。

    作为小白杨支教队的支持方,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益微青年”)华北项目主任(北京)金上青表示,这种现象每年都会发生,直到前几天还有队员在申请退出活动。益微青年品牌总监王晨雪解释道:“大学生志愿者会将很多任务进行排序,一些人没有将它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选项,所以在有其他事情的时候会马虎应对,甚至直接退出。这是态度和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短期支教发展如火如荼,众多高校将其作为暑期实践项目的标配。每年暑假,大量大学生志愿者前往乡村支教。但公众对大学生支教队的关注却不总是正面。王晨雪的这番解释暴露出大学生支教团队的个别问题,但除此之外,大学生短期支教究竟还有哪些潜在的问题值得探讨,《公益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

    态度之外,能力是关键

    益微青年长期支持大学生乡村夏令营(支教的一种形式),它脱胎于数名学者和北京10所高校学生代表在2003年发起的“西部阳光行动”。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课支教,益微青年主张的乡村夏令营是以特定的主题为主线,串联阅读、艺术、游戏等体验式活动,力图使儿童收获丰富美好的体验,拥有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在益微青年的官方信息中,记者了解到益微青年的使命是支持大学生在乡村夏令营实践中成长为独立、自信、有担当的现代公民。这意味着益微青年不仅关注乡村儿童教育,也关注大学生成长。

    王晨雪表示,大学生志愿者对待支教活动有责任感缺失的问题,但态度之外还有能力问题,这也是益微青年为什么要以培养大学生发展为目标,提高他们的能力。据了解,为了更好地支持大学生支教队,益微青年针对乡村夏令营的各个场景研发出相应能力的培训课程。

    金上青解释说:“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我们强调三种能力——同理心倾听、正向表达和自我觉察。同理心倾听是大学生在支教中与相关方沟通时所需的一种能力,因为只有从同理心出发,才能明白对方的一些需求,进而转化到自己的实践当中。在我看来,这是夏令营中最大的价值。”

    “然后是正向表达,这个能力体现在课堂上——用正向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命令的语气,邀请孩子参与课堂。”他说,“最后是自我觉察。我们经常说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生活与乡村是存在连接的,但这种连接很多时候要建立在自我觉察之上。因为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些认知以后,才能去反哺社会。”

    能力问题或许是影响大学生支教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能力欠缺是否就意味着完全不适合参与支教活动呢?

    上海海事大学逐光实践队的蔡子楠这样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想要去参加支教的大学生并不一定具备某些过人的素质和本领。有些素质可能以前缺乏,但在支教过程中会逐渐完善。比如说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以及队员之间的协调都‘逼迫’大学生形成某些素质。总之,大学生支教是大学生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刻板印象”制造思维壁垒

    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日慈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青少年儿童心灵成长与幸福生活的非公募基金会。为了解与服务儿童,日慈基金会开启“心益计划”夏(冬)令营项目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

    日慈基金会的课程研发及培训官员杨艺彬在与大学生志愿者多年的接触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乡村了解可能不够全面细致,在出征前或多或少抱着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的预设。有时候,更是要求自己和团队一定要艰苦朴素,甚至放弃一些涉及团队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吃苦耐劳的精神虽然值得提倡,但是支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带来支持与陪伴,保证自身健康的身心状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杨艺彬认为,大学生对待乡村的“刻板印象”也影响他们对“乡村儿童”的认知。他说,我们或许在接触乡村儿童前听闻过一些负面的信息与描述,但在走近学生生命的这一段旅程中,部分大学生基于先前的片面了解不自觉产生了“问题视角”,而没有秉持好奇、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探究学生的“优势与潜能”。

    除此之外,对乡村的“刻板印象”还影响着志愿者的课程筹备。杨艺彬告诉《公益时报》记者,有不少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悉心准备的课程并没有引起期待中的反响。这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夏令营之前会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乡村孩子进行预估。但问题是这种预估往往没有基于乡村孩子的真正需求。

    对杨艺彬所表述的现象,小白杨支教队的张晓艺也表示深有体会。“在第一次准备支教之前,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支教点交通闭塞,那些孩子需要我们带领他们去认识外面世界。但是到达之后,我发现并非如此。我们在的村子基础设施非常完善,而且互联网普及率高。很多孩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部世界。”张晓艺谈道。

    个人利益驱动冲击公益目标

    福建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是一家专注儿童阅读,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公募基金会。“未来英才夏令营”是担当者行动项目体系中的子项目,同样以支持大学生支教作为活动形式。

    谈及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的问题,“未来英才夏令营”负责人尹薇表示,部分大学生参与支教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如,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乡村相对“艰苦”的生活,对支教的生活条件有一定的要求;缺少团队精神,个别行为不顾及团队感受。

    据了解,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志愿者不在少数。其根源在于参加公益活动对支教者存在利益驱动。清华大学书脊支教团团长蒋佳辰告诉《公益时报》记者,支教经历一般与支教者学业、考研、出国等方面有联系。所以,很多大学生参与支教存在个人利益追求。不过,蒋佳辰认为出于功利目的参与并不一定要完全否定,只要他们发挥正向影响就是有意义的。

    上海海事大学逐光实践队的蔡子楠用一段经历印证这一现象。2018年暑假,蔡子楠与队友前往西藏的一所小学进行支教。但是,当地学校却并不欢迎。在沟通和交流之后,他们得知在2017年这所小学也接纳了一支大学生支教队,但是他们来到学校后,只是拍了一些照片作为活动证明便匆匆离开,留下来的是大量的垃圾和混乱的现场。蔡子楠说:“这种现象,可能不是发生几次的个别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些行为影响了大学生支教的整体形象。”

    年轻既是不足也是价值

    大学生支教发展至今,所经受的质疑不计其数。其中,大学生年纪小、专业性存在不足的问题广受关注。

    益微青年品牌总监王晨雪表示,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谈,大学生支教肯定是不专业的,它很难达到儿童教育的目的,这是必须要承认的。但是,对于大学生支教来说,特别是夏令营模式的支教形式,大学生更多是去补足传统应试教育中缺失的那一部分,例如人与人相处、孩子天性解放以及社会情感学习等。

    既然大学生支教不够成熟,为什么还要支持大学生参与呢?受访对象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解答。

    王晨雪说:“大学生具备的一个天然优势是他们与孩子的平等关系。同辈影响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学生对于孩子来说很容易形成榜样的作用和影响。而且,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并不是完全‘成熟’的大人,很多大学生仍旧有一些童心。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大学生更善于用儿童视角以及平等、尊重、同理心等能力进行沟通。”

    宁夏大学晨曦计划队的马静表示,大学生群体视野开阔,所关注的事物比较新颖,这对于支教地孩子们的日常课程有很大补充,而且更容易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日慈基金会课程研发及培训官员杨艺彬从资源联结的角度为大学生支教正名。“大学生不是一个人支教,而是团队参与。当遇到困难和问题,大学生支教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解决和支撑,是有支持系统的,比如说类似于日慈基金会的公益组织或者其他机构。而对于扎根一线的老师来说,他们有着日常教学压力,很难与外界资源有联结。所以大学生联结的外部资源比较灵活,而且有时间可以投入。这也是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一个优势。”他说。

    采访中,上海海事大学逐光实践队的蔡子楠对大学生支教的深远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是一种事业传承。他们将偏落后地区和外界打通了联系,而且在一些专业的公益组织支持下,大学生思维活跃,可以对乡村教育事业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这对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是一笔“财富”。

    (下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