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改革开放40周年刚刚过去,又迎来了建国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回顾与展望成为人们共同的诉求。 在大时代里沉浮过的亲历者们,拥有的不仅是鲜活的记忆、难忘的时光,更有一路走来的坚持与对未来的期许。 在天翻地覆的变革中,从零做起的公益慈善的推动者们尤为艰难与弘毅。聆听他们的声音,追根溯源,更容易找到公益的本质与前行的方向。 于是,《公益时报》和社长刘京决定在《公益时报》18周年的时间节点搭建起一个交流的平台。 7月3日,这场得到公益、企业公民、社会工作等众多领域人士参与的“大家庭聚会”就这样在热烈又不失温馨的气氛中拉开帷幕,包括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名誉会长徐瑞新和原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陈存根,以及来自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企业公民(东升汇)俱乐部、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知名基金会等机构的代表逾百人出席了这场“公益私享会”。 作为《公益时报》的发起人,从改革开放至今,刘京的个人经历横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媒体四大社会部门。然而,刘京最看重的是他与公益结缘、创办《公益时报》所走过的岁月,公益成了刘京身上最显赫的标签,而公益也正是这场各方精英汇聚一堂的最初起源。 “2001年,《公益时报》创刊。当时为什么有信心做这份报纸呢?不能老看着钱,偶尔仰望星空做一点实在的事。”刘京说。 那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起步期。改革开放后,陆续有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成立。但直到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出台实施,才真正界定了什么是公益事业,捐赠才真正有法可依,民间捐赠才真正起步。 “当年首先要让人知道公益到底什么,就这也是非常难。”刘京回忆道。 但“吾道不孤”,人心向善,一心做公益总有同行者。 刘京在现场表示,《公益时报》在创办初期,他有幸拜访了许多德高望重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其中包括资中筠、朱传榘、成思危等人,是这些人士的肯定让他坚定了执着公益的信念。 “社会进步有三重动力,第一是政府的自主改良,第二是社会批评,第三就是公益。”刘京引用资中筠先生在著作《散财之道》一书中的发现。 “所以我觉得《公益时报》肩负着一种使命,我们一定要让更多人把公益作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公益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刘京说,“尽管有很多不平坦、艰难的路程,但是绝大多数时还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我们期待跟大家一样,交我们想交的朋友,做自己想做的事业,做自己想过的健康的生活。” 在长达一小时的动情分享中,刘京重点回顾了《公益时报》一路走来的不易与成绩,更回顾了如何通过这张报纸联结各方,共同传播公益理念,推动中国公益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自2001年创刊以来,《公益时报》先后推出中国慈善榜、中国公益新闻年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展、中国公益年会等跨行业盛会,以平台的方式推动各方传播公益理念、参与社会治理;作为连接公益与企业的先行者,刘京先后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企业公民委员会、企业公民(东升汇)俱乐部、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推动企业和企业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培育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创新;身兼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的他,为加快和深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还出任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院长一职。 这期间,刘京和《公益时报》一起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民间终于可以成立基金会,《公益时报》记录、陪伴、推动了众多企业家、企业成立基金会,从事专业公益;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掀起全民捐赠、志愿热潮。次年,《公益时报》推出红黑榜,开启捐赠舆论监督风潮; 2013年,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在各地试点,民间NGO蓬勃发展。《公益时报》以专题策划反映民间NGO声音,记录各省实践经验;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出台实施,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进入新的时代。公益组织该如何应对、转型,企业该如何参与《公益时报》始终陪伴;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迎来财富传承时代。《公益时报》提出新课题——企业家如何向慈善家转型…… 全体嘉宾在刘京的娓娓道来中产生了共鸣,20余名参会者先后上台回忆与《公益时报》及刘京本人交往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分享自身从事公益的感悟,完美呼应了此次私享会的主题——让公益照耀你我最美的时光! 是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公益慈善事业一直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所以那些过往的时光都成了“最美的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场以公益为名,抒发情怀、分享美好的“私享会”,也是公益领域的一次形式上的创新,它打破了不同行业、不同机构间的界限,放大话题的可能性,让参与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感染,体会公益之于生活的深刻含义。(益文) 201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改革开放40周年刚刚过去,又迎来了建国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回顾与展望成为人们共同的诉求。 在大时代里沉浮过的亲历者们,拥有的不仅是鲜活的记忆、难忘的时光,更有一路走来的坚持与对未来的期许。 在天翻地覆的变革中,从零做起的公益慈善的推动者们尤为艰难与弘毅。聆听他们的声音,追根溯源,更容易找到公益的本质与前行的方向。 于是,《公益时报》和社长刘京决定在《公益时报》18周年的时间节点搭建起一个交流的平台。 7月3日,这场得到公益、企业公民、社会工作等众多领域人士参与的“大家庭聚会”就这样在热烈又不失温馨的气氛中拉开帷幕,包括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名誉会长徐瑞新和原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陈存根,以及来自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企业公民(东升汇)俱乐部、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知名基金会等机构的代表逾百人出席了这场“公益私享会”。 作为《公益时报》的发起人,从改革开放至今,刘京的个人经历横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媒体四大社会部门。然而,刘京最看重的是他与公益结缘、创办《公益时报》所走过的岁月,公益成了刘京身上最显赫的标签,而公益也正是这场各方精英汇聚一堂的最初起源。 “2001年,《公益时报》创刊。当时为什么有信心做这份报纸呢?不能老看着钱,偶尔仰望星空做一点实在的事。”刘京说。 那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起步期。改革开放后,陆续有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成立。但直到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出台实施,才真正界定了什么是公益事业,捐赠才真正有法可依,民间捐赠才真正起步。 “当年首先要让人知道公益到底什么,就这也是非常难。”刘京回忆道。 但“吾道不孤”,人心向善,一心做公益总有同行者。 刘京在现场表示,《公益时报》在创办初期,他有幸拜访了许多德高望重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其中包括资中筠、朱传榘、成思危等人,是这些人士的肯定让他坚定了执着公益的信念。 “社会进步有三重动力,第一是政府的自主改良,第二是社会批评,第三就是公益。”刘京引用资中筠先生在著作《散财之道》一书中的发现。 “所以我觉得《公益时报》肩负着一种使命,我们一定要让更多人把公益作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公益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刘京说,“尽管有很多不平坦、艰难的路程,但是绝大多数时还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我们期待跟大家一样,交我们想交的朋友,做自己想做的事业,做自己想过的健康的生活。” 在长达一小时的动情分享中,刘京重点回顾了《公益时报》一路走来的不易与成绩,更回顾了如何通过这张报纸联结各方,共同传播公益理念,推动中国公益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自2001年创刊以来,《公益时报》先后推出中国慈善榜、中国公益新闻年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展、中国公益年会等跨行业盛会,以平台的方式推动各方传播公益理念、参与社会治理;作为连接公益与企业的先行者,刘京先后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企业公民委员会、企业公民(东升汇)俱乐部、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推动企业和企业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培育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创新;身兼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的他,为加快和深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还出任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院长一职。 这期间,刘京和《公益时报》一起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民间终于可以成立基金会,《公益时报》记录、陪伴、推动了众多企业家、企业成立基金会,从事专业公益;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掀起全民捐赠、志愿热潮。次年,《公益时报》推出红黑榜,开启捐赠舆论监督风潮; 2013年,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在各地试点,民间NGO蓬勃发展。《公益时报》以专题策划反映民间NGO声音,记录各省实践经验;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出台实施,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进入新的时代。公益组织该如何应对、转型,企业该如何参与《公益时报》始终陪伴;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迎来财富传承时代。《公益时报》提出新课题——企业家如何向慈善家转型…… 全体嘉宾在刘京的娓娓道来中产生了共鸣,20余名参会者先后上台回忆与《公益时报》及刘京本人交往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分享自身从事公益的感悟,完美呼应了此次私享会的主题——让公益照耀你我最美的时光! 是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公益慈善事业一直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所以那些过往的时光都成了“最美的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场以公益为名,抒发情怀、分享美好的“私享会”,也是公益领域的一次形式上的创新,它打破了不同行业、不同机构间的界限,放大话题的可能性,让参与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感染,体会公益之于生活的深刻含义。(益文) 嘉宾分享 ◎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名誉会长徐瑞新 我希望他们继续努力,把联合会的影响再扩大一步,使社会工作和公益工作向前推进。 ◎民政部原司长周宏林 朋友之间,一般含义来讲,经历了奋斗、共识、挑战、挫折,还有分歧等。其实这些东西,恰恰是涵盖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有的成功人士、所有的企业家所经历和必须要具备的因素。 ◎民政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王庆 公益事业和公益水平,是国家治理的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我觉得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公益事业有两个重大的事情,可能将来大家都不会忘记。一个就是希望工程;另外一个,中国创办了第一张国家级的公益报纸——《公益时报》。从中国公益史上讲,《公益时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产物。 ◎北京市朝阳团区委副书记、朝阳区社工协会秘书长马恒 社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非常需要行业里有这样的老大哥,呵护着我们社工小伙伴,呵护我们社工事业的成长。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奎 这些年我看到公益行业的起起落落,很多大报都在办公益的版块,很多公益版块都由生到死。在这样的环境下,《公益时报》还能坚持多久?而《公益时报》是越办越好、越办越专业,刘京把钱撒在《公益时报》上是掷地有声。我们现在社会面临很多的问题,需要很多人解决,需要大家聚集起来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我觉得刘京坚持办《公益时报》非常难得。 ◎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何继宁 我觉得这十几年,刘京社长与《公益时报》做了四件非常伟大的事情。第一件,是不遗余力地弘扬公益精神,并且推动公益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互动;第二件,是不遗余力地推动社会建设;第三件,是不遗余力地推动社会工作;第四件,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公益慈善的大家庭。 ◎老牛基金会理事长雷永胜 我们过去说红军是播种机、红军是宣传队,我觉得《公益时报》就是公益慈善的播种机和宣传队。 做公益是平常心,你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你能做多大就做多大,不要心里说今天环境不好了、明天政策不给力了、大后天没有人捐了,不要埋怨。慈善是日常生活,慈善是终身职业。 (下转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