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李庆 一边,是强制垃圾分类制度在重点城市先行落地;一边,则是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长期探索与实践。 随着上海强制措施的正式启动,“垃圾分类”这一话题在大陆陡然升温,随之而来的也必然是政策执行初期的一线反馈、手段调整与系统性协调。 而在台湾地区,早已迈过了磨合期城市和社区,有多少成熟的经验值得这边借鉴?在当地生活,也会被问到“你是什么垃圾”这样的问题吗? 带着这样的疑惑,《公益时报》记者同中南民族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的5名“创意环保官”踏上了台湾之旅。 五天的时间内,记者探访了台湾多个与环保有关的社会企业、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经历了在台湾街头追赶垃圾车,在ZERO环保商店开启对环保的新认知,在“遗世独立”的福山植物园与蝙蝠亲密接触,听荒野协会的理事长讲清理溪流帮助青蛙过马路的故事,在梧桐基金会打理社区菜园子,看鱼和蔬菜在同一片天地共存……” 创意环保官们在结束台湾考察之旅后感叹道:经过五天的参访交流,台湾的随手环保的行为、融入骨血的环保理念让我们感受深刻。将学校和社区纳入到环保教育中;实行严明的奖惩措施;多城市实行的垃圾袋收费政策;城市和乡村随处可见的“旧衣物捐赠箱”等都是其可学习和借鉴之处。 这5名“创意环保官”实际上是2018年度玛氏箭牌“公益未来·垃圾投进趣”全国青年公益实践大赛的冠军队伍。这个起名为“请你回家”的团队于去年10月参赛,经过半年的层层竞选,最终从1316支团队中脱颖而出,夺得桂冠。 团队成员吴登月、方蕊、张文豪及优秀社团负责人吴晶晶(新长城西北师范大学自强社)和廖翔(新长城中南民族大学自强社)组成公益环保研习营,前往中国宝岛台湾学习其环保理念和经验。此次台湾之行,是作为冠军团队的特别奖励兼特别任务,通过考察交流,探索妥善处理垃圾的有效方法。该活动由玛氏箭牌(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无奇不游承办。 “台湾的环境保护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在垃圾回收和处理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成功经验。此次研习营通过让环保官学习台湾先进的垃圾处理模式,体验台湾特色的自然教育,与本地环保社团进行经验交流,为青年学生提供环保新思路,也希望感染更多人加入‘包好不乱丢’的阵营,由此培养更多环保领域的创新者、行动者、领导者。”谈及开展此次环保研习营的目的,环保研习带队人、玛氏箭牌(中国)有限公司品牌公关韩潮回答道。 在街头追赶垃圾车 5月28日,参与此次环保之旅的学员们历经八九个小时飞行后落地台北市,在经历开营破冰仪式后,学员们很快熟络了起来,开始了对台北这座城市的探访。 城市首站到了“你好你好zero zero城市环保店”,这是一家致力于践行“零废弃、全循环”绿色理想的环保店。其运作方式是通过变卖废弃物品获得积分,进而用获得的积分兑换心仪商品。 “这家城市环保店打破了我对回收站脏乱差的印象,开启我对环保的新认知,原来只要用心,回收站也可以打造成明亮、舒适、又便利的环保场域。”吴晶晶说。 这种特别的废弃物收购的模式除了激发起学员们对此次探访的期待外,也引起了学员们的思考。吴登月认为,商店可以兑换的物品种类还比较单一,多为生活用品,难以吸引年轻人。此外,号召范围仅限于商店周边的社区居民,影响范围也具有局限性,可以丰富兑换物品的种类。 结束城市环保店探访返程的路上,街头播放着特定音乐提醒市民的垃圾车吸引了学员们的注意,就这样,在台北的街头学员们不顾一切的奔向垃圾车,旨在探究其与大陆垃圾车的不同之处。 据台湾导游龙五介绍,台湾的垃圾车每天会在固定时间沿着固定线路收垃圾,行驶时会播放特定音乐提醒市民:可以倒垃圾了。清洁人员会跟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要求分类,经确认后方可丢上垃圾车。 “垃圾被收走后将会分类进行处理。普通垃圾会被焚烧。其中的可回收垃圾在被回收后,将被送往垃圾回收点,进行更加严格细致地分类和回收再利用,剩余不可回收垃圾将被焚化处理,在此过程中再发电。厨余垃圾则根据处理方式可再细分为生厨余和熟厨余,生厨余用于堆肥,熟厨余送往养猪场喂猪。” 除此之外,龙五向《公益时报》记者透露,如果有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扔垃圾、没有使用专用的垃圾袋、没有进行正确的分类等,都有可能会被罚款。市民也可以举报不守规则的人,如果证据确凿举报者还可分得一半的罚款。 垃圾回收厂的惩罚机制 探索的第二站来到福山植物园自然教育中心,这是台湾原生态植物园,充分遵从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好愿望。 在这里学员们欣赏到了针叶五木(红桧、扁柏、台湾杉、台湾香杉、肖楠)、笔筒树、台湾桫椤、咬人猫、咬人狗、猴不爬、鸟不踏等原生植物之美,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山羌、野猪、鸳鸯等野生动物。在山中凉亭见到倒悬的数百只蝙蝠,体会到人类停止过度开发后大自然所孕育出来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之美。 每日限定参观名额,游客不能留下任何食物,不允许使用闪光灯…… 吴登月认为,这些不仅是植物园对游客的要求,更是一种根植于心对自然的敬畏和责任感,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与进步。 吴登月告诉《公益时报》记者,福山植物园很像一个生动的环保教育活教室,教会我们不管是欣赏还是开发都应节制,既要亲近自然,更应该保留自然。 当来到宜兰利泽垃圾资源回收厂时,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庞大的垃圾处理厂靠焚烧垃圾来发电。据垃圾资源回收厂的环境教育人员王翌志介绍,该回收厂已运行13年,但焚烧炉一年只停2次。每天定量焚烧600吨垃圾,每焚烧一公吨垃圾政府给予补贴680台币。主要通过垃圾车进、出厂称重的净值来收费,其收费标准分为政府和企事业两类,企事业垃圾收费偏高。 令吴晶晶印象深刻的是垃圾资源回收厂独特的惩罚机制和焚烧方法,如果垃圾车收错垃圾将被拒收且被赶回。其焚烧的方法也很特殊,先搅拌,再加料焚烧,并用其他物质来混合飞灰使其凝固,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送往指定地点掩埋。 王翌志告诉《公益时报》记者,垃圾焚烧后产生的飞灰还可送往炼钢厂和水泥厂作为原料,其低渣则可用来做管沟回填,或当做铺路的材料。 “看到那巨大的机械臂抓起数量惊人的垃圾,一遍遍进行搅拌,惊于数量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为地球带来的负担。这里默默见证着城市残破的一面,满眼的灰暗无声地控诉人类的行为,恍若置身科幻大片场景中的异度空间现场,一个声音不断在警醒我:该觉悟了!”参观完垃圾资源回收厂,吴登月感慨道。 廖翔认为,垃圾资源回收厂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做到了民营中的龙头企业,通过垃圾回收焚烧产生的热能进行出售,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值得大陆学习。 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 探访的第四站来到梧桐环境基金会,这是一家由企业投入、扎根在地社区致力于都市环境绿化的公益组织,通过引领民众修正现行生活形态,在社区打造“食物森林”(社区菜园子),由社区居民做果实的守护者,种植辣椒、青菜、茄子等蔬菜,每天做厚土、种菜、浇水、除草和堆肥,其自给自足的方式充满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呵护。 吴晶晶认为,梧桐环境基金会打造的“食物森林”是一种自然的次生延替,也是人为的环保行动。从竹北食物森林到新北食物森林再到将军村食物森林,其运作模式是环保教育的一次全新探索,对公共地的利用,有效地将社区公众与环境保护进行了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落地,梧桐环保基金会秘书长泰山认为,基金会每个月通过办理派对的形式,给予社区居民参与和沟通交流的平台,由此结交更多朋友,且可以更好的融入社区。 除了倡导和实践外,环保需从娃娃抓起。泰山向记者列举了一个案例:2013年,台北市的一家小学因校园扩建进行了树木砍伐,校长面临外界指责,得知后我们紧急联系学校,带领学生举办了一场“帮小树苗搬家”的活动,名为带小树苗去旅行,实则是让孩子认知生态保护,倡导保护树木。 当环保研习营走进大佳国民小学的当天,正值学校每周举办的垃圾回收日,在校长的带领下,团队参与其中,在学习垃圾分类的同时了解了学校是如何将厨余垃圾制作堆肥,浇灌菜园的。 (下转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