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高文兴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2019年6月2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工作坊第一期在北京郡王府举行,众委员在北大国发院教学教授、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学术会长王超的带领下,围绕“巨变时代的社会创新”这一议题进行学习和探讨,并集体为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奠定未来致力方向。 2018年12月22日,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在北大朗润园正式成立,旨在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参与和推动社会治理与创新实验,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此次活动是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工作坊,委员会委员及北大国发院校友部成员共计38人参与了全天的活动。 本期工作坊由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秘书长余毅主持,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学术会长王超教授担任主讲。 上午,在王超教授的讲解下,全体成员对当下世界所处的“剧变时代”的特征和在这一时代下应掌握的创新思维有了全新的认识。 王超教授指出,我们今天所处的剧变时代(VUCA时代)具有多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这四大特征,这为许多组织的战略规划带来了难题——即对于组织来讲,可能不存在最优的目标和解决方案,可能无法作出固定的未来预测和阶段性进展规划。 这意味着,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化问题时,我们不能囿于传统思维,基于数据、事件,独自为问题寻找答案,而应尝试使用设计思维,基于体验、故事,与产品(服务)使用者合作完成创新。 而对于公益领域的社会创新,我们也同样应当完成从问题导向到愿景驱动的转换,通过优势的协同,使得原本的劣势不再成为创新的阻力。 下午,在王超的带领下,全体成员分为四组,就不同的社会议题进行3D建模,以直观的方式就社会议题的现状和愿景进行讨论。 通过四个小组的互动和分享,工作坊成员提出了乡村振兴、基础教育、精准扶贫和公益体验四大社会创新方向,这也为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的未来具体致力方向奠定了基础。 虽然从朗润园移师郡王府,但同样古色古香、亭台楼榭的景色和工作坊的融洽氛围让全体学员兴致饱满地度过了收获颇丰的一天。 学员们纷纷表示本期工作坊的内容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或触动。 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委员蒋家平说:“剧变时代获取知识的方式,和以前那种被动接受的、认为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研究的方式完全不同。” 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委员韩杰也表示认同,他说:“在剧变时代,许多信息不能收集全,就无法制定出来一个实际上的规划。” 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委员徐涛表示:“要把过去的思考方式,即从解决问题出发的方式,转变为剧变时代的‘以愿景为驱动’的思维方式。” 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副会长胡林十分认同王超提出的观点,他表示许多实践工作中的规划是错误的,就问题看问题的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以“留守儿童”的问题举例说明:“造成乡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因为城市高速发展,所以(在乡村)建再多的学校,(学校)也会慢慢越来越少、越来越空。所以,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是城市的发展问题。” 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委员闫宪春认为以逻辑思维指导今天的问题已经有了局限性,他说:“引导世界深刻发展的重大创新,全来自非逻辑思维,而世界本身也以非线性来发展。所以,所谓的设计思维,应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进行融合。” 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会长刘京对工作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期工作坊远远超越了原本预期。 刘京表示:“从校友公益委员会成立的那天开始,大家就开始寻找公益实践的具体方向。今天大家以参与的形式达成了共识,站在理论依据的高度上实现了融通。下一步,委员会将针对今天工作坊提出的社会议题,比如城乡一体化、精准扶贫、助学等,挑选出精准的实践案例,让所有的校友根据自己的偏好参与其中,最终形成可以用来教学和示范的榜样。” 链接 关于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 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12月22日,它依托国家智库,将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有创新精神、有全球视野的教授、校友和企业家集聚在一起,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参与和推动社会治理与创新实验,努力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城镇化、留守儿童、社区营造等多方面发声发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通过跨界的平台在复杂而系统的社会问题中进行案例实践;开辟富有创造力的空间,通过共同致力于行动研究凝聚共识,构建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北大国发院的许多校友不仅是活跃在中国经济发展一线的企业家,更是践行公益的杰出代表。他们思想活跃、富有爱心,对社会创新治理、民生福祉发展,拥有丰富的思考与可贵的实践。这群志同道合的校友们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公益而发力,其能量和效应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