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王勇 按照此前公布的时间表,6月22日,高考成绩各地陆续可以查询,广大考生的志愿填报也随即提上日程。高校根据高考成绩招生这一做法在我国已经延续了多年,但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一份文件显示,这一做法将发生改变。 6月19日,提出,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那么,怎么进行综合评价呢?作为第一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市,上海的做法显示,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情况将成为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招生录取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高等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结合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学生选考情况,不断完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并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和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研究制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这意味着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最迟2022年将在我国全面实施。从时间上倒推,今年9月入学的高中新生就需要提前准备了。 据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介绍,上海已经在积极与各高校对接,借助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平台,将综合素质评价运用到春季高考、专科自主招生、高水平高校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等多种类型的招生。 目前,已有近30所本科高校和多所专科院校制定并发布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录取中校测面试、同分录取、专业调剂、资格初审等环节的重要参考。 志愿服务不少于60学时 按照《指导意见》,综合素质评价被提到了高校招生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究竟评价什么,怎么评价呢? 《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要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走进军营、深入农村开展体验活动。 上海作为第一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市,2014年以来一直在探索。从上海的经验里可以一窥究竟。 6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贾炜结合《指导意见》介绍了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据贾炜介绍,在落实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上海市以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为两个主要抓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对学生进行评价方式的变革。 在推进社会实践上,上海明确提出高中志愿服务的要求。 2018年11月15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实施。《实施办法》规定的记录和评价内容中的第一项是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包括: 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重点记录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党团活动等情况。 “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中包括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次数、累计时间(课时)、达标情况、获得表彰次数四项。 那么多少算达标呢?2016年上海出台的《关于加强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规定: 每位学生高中阶段志愿服务不少于60学时,一般在每学年的2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中完成,不足部分在寒暑假、双休日或放学后完成。志愿服务课时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在完成学时要求的情况下,继续参加志愿服务。 高中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公共秩序和赛会保障等志愿服务以及面向特殊群体提供无偿帮助等。 “我们也做了初步统计,99%的学生是能够完成60学时的课程要求,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超学时完成,还有不少优秀学生把参加公益劳动也作为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对待。”贾炜表示。 据贾炜介绍,截止到今年6月,上海全市共建立了1930个市、区两级社会实践基地,发布了729439个社会实践岗位,像暑托班助教、医院导医、博物馆讲解员、图书馆管理员、地铁协管志愿者等都成为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热门岗位”,也有不少学生把社会实践与自身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比如:上海有的学生在医院的社会实践中就将学医确立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