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路风吟 2017年,在《慈善法》颁布一周年之际,广州全面启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的计划,并将此写入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掀开了羊城公益慈善的新一页。 2016年酝酿谋划、2017年全面启动、2018年深化推进、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广州围绕“人人慈善为人人”的理念,以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慈善城市”为主抓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运作、社会参与、人人共享”的运作机制,打造具有引领性的城市慈善发展样本。 历经三年建设,广州通过打造“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搭建慈善活动平台,创新“慈善+”模式,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多方共建,慈善主体持续壮大,慈善平台日臻丰富,慈善品牌文化优势凸显。 数据显示,三年来,广州在“广东扶贫济困日”共筹集款物16.61亿元,慈善捐赠年增长率超过10%,慈善信息公开达标率100%,广州城市爱心GDP指数持续上扬,走在全国前列。 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形成慈善共建新格局 无规矩不成方圆,纲举则目张。创建“慈善之城”,广州将制度的建设放在首位。而这三年来,慈善制度体系的日趋完善也为“慈善之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广州对慈善制度体系的构建由来已久。广州早在2012年就出台了《广州市募捐条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开放公募权。2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以来,广州又先后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广州市创建慈善之城的意见》等18份政策文件。 2017年初,《慈善法》公布一周年之日,广州正式启动创建“慈善之城”,并在启动仪式上出台《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2017—2020年行动方案》,提出了七大行动、十大指标,并明确将政府、慈善组织、专家学者、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力量联合起来,通过组织各个领域的专业力量打造政社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联盟,为建设“慈善之城”指明目标和路径。 仅半年后,广州市民政局又印发了《关于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之“尽善净行”工作方案》,再次引起全国关注。作为建设全国“慈善之城”首个具体落地的行动方案,该工作方案首要回应的就是社会关切的慈善公开透明的问题,以“廉洁慈善”“阳光慈善”为目标,广州重点从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内部治理四方面,打造慈善事业综合监管体系。 在慈善事业综合监管体系框架下,广州从政府层面,印发全国首个慈善组织审计工作指引,累计审计资金14亿多元。而从社会监督层面,广州充分发挥第三方慈善组织社会专业监督机构—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的力量,公布25份慈善监督报告,发布全国首个地方性慈善组织透明度评价报告,成为引导慈善组织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工具。 在不断完善监督体系的同时,广州还推进组织体系多方共建:一方面,围绕创建“慈善之城”积极联动政府各部门,保障各项创建措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引导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市慈善会等行业枢纽型慈善组织发挥支持作用和平台功能。同时,广州还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人人慈善的协同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体制机制的完善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广州市民政局局长、党组书记,市慈善会会长何镜清表示,今年将抓紧推进《广州市慈善条例》立法工作,为慈善之城创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坚持“政府+行业+专业第三方”多元管理的原则,重点提高慈善透明度,加强内部挖潜和“引智引技”力度,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专业优良的高素质慈善从业人才队伍。 慈善主体持续壮大 集善之力更彰显 三年来,通过“慈善之城”建设,广州的慈善主体队伍持续壮大,人人慈善的支撑基石得到不断夯实。 社会组织是整合慈善资源、递送慈善服务、传播慈善文化的核心力量。广州通过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慈善组织发展。 去年8月,广州出台《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提供扶贫、济困、扶老、救孤等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制度,并给予开办资金资助,共建立了45个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入驻1336家社会组织。 在扶持力度方面,广州财政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金额逐年增加,已达7.69亿元;连续5年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投入资金1亿多元作为种子基金,资助项目696个,撬动社会配套资金6498万元;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条例》,全市188个社工站年服务群众超300万人次,全市注册义工(志愿者)人数超过221万。 在一系列的扶持与培育下,截至2018年12月底,广州全市登记社会组织7901个,其中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105个;注册义工超过221万,占常住人口的15%;服务时数超过1300万小时。 背靠庞大的社会组织,如何借力推动“慈善之城”的建设?广州通过搭平台促抱团,进一步放大慈善组织的公益力量,建设成为慈善资源流通对接共享的“集善地”。 通过成立广州慈善信息发布平台,广州汇集并展示了全市慈善组织和慈善项目信息。该平台立足建设成为本地慈善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发布的权威平台,可为各级政府、慈善组织和企业提供信息共享工具,为慈善公益性组织提供合作交流渠道,目前合计共发布1700多条信息。 为了服务慈善组织开展募捐,广州深入实施“慈善+互联网”战略,搭建了“广益联募”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社会组织提供平台入驻、联合募捐、技术支持、传播推广的一条龙服务;截至2018年12月31日已有256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512个公益项目上线,累计募集善款3.57亿元;捐款人数近22万人次,打造了慈善资源流通对接共享的“集善地”和公众触手可及的慈善便易平台。 此外,广州积极举办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2016年以来全市各界捐赠款物达16.61亿元,2018年再创新高,认捐款物6.31亿元。 慈善指数升至全国第二 公益慈善成生活方式 三年来,随着“慈善之城”创建的不断深入,广州打造“羊城慈善为民”系列活动,人人慈善的氛围日益浓厚,让广州的善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7年以来,广州将慈善与民俗、体育、消费、实体等深入相融合,创新“慈善+运动”“慈善+艺术”“慈善+互联网”等模式,举办慈善花市、慈善庙会,数百万市民边逛花市、看庙会,边参与慈善,让公益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千年古道、繁华赛古汴梁的北京路步行街,如今喜欢逛街“买买买”的广州市民又多了个自觉不自觉的选择—“捐捐捐”。广州连续三年开展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活动,近300万人次通过现场和互联网方式参与其中,而北京路步行街也从商业一条街蜕变成为“慈善一条街”。 这几年的“中华慈善日”,广州都会举办慈善公众开放日活动,鼓励慈善组织向公众开放,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众参观慈善组织,开展慈善组织“晒账单”活动,让公众走近慈善、参与慈善,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打造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慈善环境。 在打造一系列品牌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同时,广州又将慈善文化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 一是将慈善文化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每年6月定为“慈善为民月”,吸引1000多万人次参与各类慈善活动;广州慈善捐赠榜共上榜999家单位、677名达人。二是将慈善纳入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内容,设计“善城广州”标识、吉祥物,谱写“广州慈善之歌”,推出慈善刊物《善城》。三是将慈善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编印慈善读本,开展“读一本慈善读本、上一堂慈善文化课、做一件慈善事”活动。 以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慈善城市”为主抓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运作、社会参与、人人共享”的运作机制,通过三年的努力,广州打造出引领性的城市慈善发展样本,引起全国瞩目。 去年底,中国善城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会在广州召开,广州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升至全国第二,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羊城慈善为民行动”项目和星河湾集团荣获2018年第十届“中华慈善奖”;全市77个单位、个人获得2017年度“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占全省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 “广州在慈善指数的排名非常靠前,走在全国前列。”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认为,广州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尤其在“政府支持”指数中,广州排第一位,更是体现出党委政府对慈善的重视程度。“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刘福清说。(据《善城》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