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弘扬新时代志愿精神,激励和倡导青年人投身公益事业,自今年3月5日起,中国青年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平台联合全国30家省级媒体,开展了一项关爱志愿者行动,面向全国寻找优秀青年志愿者。经过征集,活动收到志愿者案例数千个,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推荐环节,最终推荐出30名全国优秀“正能量志愿者”,每位获得1万元奖金。 2019年5月31日,中国青年报社举行“弘扬五四精神 创新志愿服务研讨会”,在对这一活动进行总结的同时,对如何创新志愿服务进行了研讨。 激励志愿者 让志愿精神无处不在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董时说:“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同时社会各主体对志愿者群体的理解、支持和关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体现。现代公益活动日趋专业化、组织化、团队化,更需要做好配套的志愿者激励工作,建立起长效的志愿者荣誉体系。”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体系注册志愿者数量达到1.1亿人,加上大量未注册、短期从事志愿服务的人群,全民志愿的风气已经形成。 2013年,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项目成立并发起首届“志愿者关爱行动”。6年来,累计投入公益金250多万元,共给8000多名志愿者送去了新春祝福和新春礼包,并带动数百万名网友向身边志愿者点赞、致敬。 作为此次活动发起方之一的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在项目成立之初的2013年便开始关注这一群体,并于2014年发起“志愿者关爱行动”,今年的“正能量志愿者”评选,就是该项活动的升级。 “一些常年投身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对家庭、家人难免有所亏欠,我们想做的,就是尽可能向他们表达一份关爱和尊重。”谈及活动初衷,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开放平台总监王崇和说:“我们希望这份敬意能够给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们一直坚持倡导一种理念,就是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志愿服务的精神贯穿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王崇和说,天天正能量项目奖励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本职工作和生活中随时随地帮助他人的普通人,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多了,志愿者精神也就无处不在了,社会也就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青年参与志愿服务 有热情更要有制度保障 青年是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这次推选出来的30名全国优秀“正能量志愿者”,80后、90后各占四成,还出现了00后的身影。 在研讨会现场,正能量志愿者代表孙冰、符双喜、郝世杰分享了各自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故事和心得。 孙冰是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的负责人,从结对关爱空巢老人到全面关爱新上海人群,用社会化服务理念帮助外来务工子女融入社区。十余年来,孙冰为上海社区志愿服务的繁荣贡献了力量,他说:“用心去温暖身边的世界,世界便终将温暖人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符双喜志愿时已经超过1000小时。他的公益梦是希望毕业后能到西部基层做名支教志愿者。 而战胜病魔的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学生郝世杰,投身为肿瘤患者提供志愿服务的行动中。他正奔忙于白血病的公益纪录片拍摄中,他说:“如果说,学术治愈的是肉体上的病痛,那么,公益抚平的就是心灵上的创伤。” 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杨怀保对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具体包括,第一,志愿服务制度要规范化;第二,志愿行为要流行化;第三,志愿服务要常态化;第四,志愿服务水平要专业化;第五,志愿组织要持续化;第六,志愿服务工作要走向国际化。 社会进步、青年成长,离不开榜样的力量。 “北京榜样”、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人民智库研究员浦天龙,结合个人在消防部队和消防志愿服务工作的经历,提出了消防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两点不足,即法律法规不到位和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他认为,要用更多形式丰富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让志愿者感受到“好人有好报”,要拓宽志愿服务的资金渠道,解决志愿服务的经费保障问题,帮助志愿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让志愿服务产生品牌效应。 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十大爱心人物葛昌秋提出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让志愿者越干越有劲。他认为,所有的志愿服务都要与个人职业特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生命力,而志愿组织下一步需要深入的工作,就是给人注入精神力量。 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体善举,而且正日渐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共青团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委员会副书记陈柳分享了当地开展全城志愿者计划,营造和谐社会,孵化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经验做法。 志愿活动是高校团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形势和新环境的变化,改进高校志愿服务机制,创新高校志愿活动的形式和渠道愈加重要。会议现场,东南大学团委实践志工部部长叶菁分享了该校与志愿服务相关五方面工作的探索经验。 (高文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