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社会创新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年检
   第16版:第十六届(2019)中国慈善榜
(上接08版)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社会创新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年检

第16版
第十六届(2019)中国慈善榜

新闻内容
2019年04月1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接08版)

    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展示(数据截止到2018年10月19日)

    (上接08版)

    “这种机制的优点在于,其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体现了社会力量办大学的理念。”刘旻昊谈道,“社会力量对于西湖大学的影响通过基金会的桥梁引入大学,为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能量,社会对新型大学的需求以及大学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贡献实现了正循环。这种机制也是保证西湖教育基金会和西湖大学未来能够收到持续社会捐赠的重要因素。”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民办高校存在举办者直接管理学校、直接介入学校办学的问题,导致在学生和家长眼里民办高校基本就是低端教育的代名词,举办民办高校则被质疑是通过教育赚钱。“西湖大学的基金会办学模式、董事会治理机构究竟怎么运行,还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湖教育基金会的捐赠案例中,很多人都是因为关注科研或教育事业的发展、认可施一公的办学理念才选择对西湖大学进行捐赠。尤其是西湖大学的创始捐赠人以及大额捐赠人,很多人本身就拥有浓烈的教育情怀,西湖大学的出现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支持教育、实现自身诉求的平台。

    三捷投资集团董事长杜建英的捐赠感言可以说代表了一大批捐赠人尤其是企业家的心声:“当初在作出捐赠决定时,最为看中的就是西湖大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尖端核心技术不能一味地用‘拿来主义’去追求‘短平快’,需要有一批醉心于基础科学研究、耐得住寂寞、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创新人才在基础学科领域去创新和突破。当我们在支持西湖大学的时候,就是在支持这样一批有抱负、有担当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就是在支持我们的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强国。”

    那么,当施一公的个人魅力或名人效应逐渐消退,当社会捐赠逐渐趋于理性,西湖教育基金会又将如何履行自身的历史使命?

    西湖教育基金会也在逐步进行布局。

    2018年5月18日,根据香港法例第622章《公司条例》,西湖教育基金会(香港)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此举标志着基金会可以直接在香港地区开展募捐活动,为基金会拓展香港地区社会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了解,未来他们还将在北美地区开展募款活动,由西湖教育基金会进行统一管理。

    刘旻昊告诉记者,自去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正式成立之后,学校的各种机制也在逐步完善。在校董会层面,西湖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发展委员会,目前由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任委员会主席。“基金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筹资机制和方案。我们希望以发展委员会和校董会企业家以及已有创始捐赠人为核心,构建向外扩散的网状募捐体系。”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8年6月20日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量预估约为1558亿元。对于西湖教育基金会来说,要在10年内募捐200亿元,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然,我们会把这个数字进行分解,做成一个八到十年的长期规划,设置预期目标,并按照地区、行业、工作量等指标进行分配。”刘旻昊谈道。

    负结果也是好结果

    目前,西湖教育基金会共有15名全职工作人员,其中既有像执行秘书长刘旻昊这样的跨界人才,也有来自其他基金会的专业人士。但相较于国外一流大学动辄上百人的筹款团队,要承担起举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任,基金会每个人身上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数十亿的协议捐赠、15亿元到账资金、近万名捐赠人……在资产管理以及捐赠人维护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规划。

    “在资产管理方面,我们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因为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撑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以大学发展为优先,所以基金会的工作目标非常明确。我们不会做激进的投资增值行为,现在做的都是以稳健为前提,就好像造血和输血的过程一样,能够为大学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刘旻昊告诉记者,在捐赠人维护方面,基金会有专人负责大额捐赠人维护,也有人负责中小额捐赠人的联络与反馈。“所有的创始捐赠人都是创校董事或荣誉校董,他们可以参加校董会会议,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荣誉校董没有投票权),他们对于学校建设的参与感是非常强的。对于小额捐赠人,我们每个月会给他们发西湖大学相关报告,学校会有定期开放日,邀请捐赠人或社会上希望了解西湖大学的人来大学看看,增强他们对我们的了解。”

    就目前来看,西湖大学及西湖教育基金会能够得到如此高的关注,与施一公的个人标签有很大关系。刘旻昊也坦言:“现在有施校长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优势。但从长远来看,基金会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017年7月8日,敦和基金会向西湖教育基金会捐赠3亿元,用于资助西湖大学和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的筹建与发展。从签约到完成捐赠只用了两周左右时间,且是一次性完成捐赠。在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看来,目前西湖教育基金会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一是筹资,即用10年左右时间建立一个200亿至250亿元的资金池;第二,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基金会要承担举办方的责任。如何不逃避责任又不擅自越权,也是一个考验。

    筹资方面,虽然西湖教育基金会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就赶超了国内很多大学基金会,但目前其在项目设计方面还不算成熟,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对普通公众而言,捐赠支持大学发展、科研事业或人才培养,其吸引力仍排在传统的公益项目之后,如留守儿童、大病救助或扶贫等领域。如何将项目做得更有吸引力、如何让更多人认可基金会办大学的理念,对这家年轻的基金会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4月3日,由西湖教育基金会和灵山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科学之树播种未来”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该项目筹款目标为100万元,截至4月15日上午9时,有4373人参与捐赠,捐赠金额为197976.75元,完成筹款目标的19.8%。

    较早前,2018年8月,由西湖教育基金会发起、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提供公募支持的“西湖大学青年人才奖励计划”和“西湖罕见病研究专项计划”在新华公益平台上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个项目的募款情况距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截至4月15日上午9时,“西湖罕见病研究专项计划”有4134人次参与捐赠,已筹款额为1084782元,完成筹款目标的54%。“西湖大学青年人才奖励计划”有777人次参与捐赠,筹款额为189503.32元,仅完成筹款目标的4%,距离其设定的500万元的筹款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陈越光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话:“西湖大学当然有可能失败,天下如果有一件不可能失败的事情,那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这句话也是很多人支持西湖大学的理由。对于刘旻昊来说,她并不后悔放弃自己的科研事业。从生物学博士转型做全职公益人,西湖大学及西湖教育基金会就是她眼中认为值得去做的事。

    “我们不害怕筹资中面对的困难,创新和探索是需要多尝试的。我以前做科研时常说没有不好的结果,,至少它排除了一种可能性。一共100条路,你把99条都试错排除了,那剩下的就一定是正确的路。做了科研就不那么怕失败了,不行就换一种方法,重新试过。每次和捐赠人谈,发现西湖大学认可度很高,这种良好的口碑对我们的筹资工作也助力不少。”刘旻昊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