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对孤独症患者的救助是社会问题
我甚至希望他走在我前面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9年04月0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一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
我甚至希望他走在我前面

    是怎样一种无奈,让一位母亲希望孩子的生命结束在自己之前?

    面对自己6岁的儿子童童(化名),母亲白莉(化名)直言:“我甚至希望他能走在我前面……”

    今年35岁的白莉,是一位自闭症儿童的妈妈,4年前,儿子童童确诊为此病后,白莉的人生似乎踏上了一条没有终点的长跑。如今,她正陪着孩子竭尽全力在一片无望中寻找希望。

    为什么他不叫我妈妈

    2016年5月28日,童童过完了自己3岁的生日。但在妈妈白莉眼里,孩子出生3年来,对自己说的话不到100句,目光直视爸爸妈妈的次数,也不到100次。

    “孩子快2岁了,却从没说出一句完整连贯的话、甚至叫爸爸妈妈的次数也极其有限。”白莉开始怀疑,童童是否有语言障碍。

    但很快,白莉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童童不仅在沟通上表现异常,甚至在眼神、行为方面也与其他同岁的小孩不同。

    “叫他的名字没反应,眼神总是飘忽不定,对着一个玩具车轱辘玩一天,甚至毫无征兆地大吼大叫。”白莉开始在网上搜索,这些看似怪异的举动是否是一个3岁孩子正常的反应。然而,无数结论都指向了同一个名词——自闭症。

    何为自闭症?中国残联康复协会自闭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孙梦麟解释:“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和社会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且多发生在3岁以前。”

    犹豫再三后,白莉和丈夫决定带童童去医院检查。2016年7月13日,一家人来到北京安定医院,一系列检查后,童童被确诊自闭症。

    白莉宁愿相信这是医院的误诊。接着几天,她又带着童童先后前往北医六院、北京儿童医院重新检查。然而,自闭症的噩梦终究成了现实。那一刻,白莉心中犹如晴天霹雳。

    我和丈夫崩溃到痛哭

    自童童被确诊,白莉用了半年时间才接受这个现实。是什么导致了儿子的不幸?白莉把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

    面对年幼的童童,看着他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甚至像一株没有感情的植物时,白莉忍不住自责:“这一切是不是因为我怀孕时吃了没烤熟的羊肉串?还是生产时催产素打过量了?”

    事实上,和童童一样不幸的孩子已是一个规模越发庞大的群体。近日,孙梦麟参与创办的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3》。

    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到0.7%,目前已约有超过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约有200多万。而根据美国的最新研究数据,自闭症儿童发病率已由2009年的1/88,上升至现在的1/45。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自闭症降临在这些幼小的灵魂上?孙梦麟介绍:“全球医学研究目前尚无法确定自闭症的病因、也没有药物可以治愈,致残率极高,且可能长期甚至终身伴随。”

    在白莉的小家庭中,随着年岁的增长,童童的病情却愈发严重。焦躁时,他会狠狠咬妈妈的手,直到妈妈喊疼才会松口。发脾气时将枕头扔出窗外,甚至莫名摔掉家里各种器具。

    白莉犹记得童童四岁时,家里爆发的一场“战争”。深夜里童童突然烦躁不安,不断在床上大吼大叫。第二天还要早起的爸爸忍无可忍,冲进房间就对童童一顿打骂。

    “你打,往死里打,打死他吧。”白莉怒斥丈夫。

    “是,打死了你我都解脱。”丈夫流着泪回答。

    有时,只因童童乱发脾气,白莉和丈夫就能情绪崩溃到痛哭。

    看得见的负担,看不见的压力

    和每个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一样,白莉一家面临的最现实问题就是给童童的治疗。这就像一场看不见终点的长跑,在无望中寻找希望。

    为了缓解童童的病情,白莉尝试各种方法,西医治疗、中医针灸,甚至各种网络偏方,花钱无数。

    即便照顾童童已让白莉力不从心,但她却仍不敢辞去工作全力照顾家庭。2016年10月,为缓和孩子病情,她将童童送进了一家儿童自闭症康复机构。而每个季度18000元的治疗费,压得全家喘不过气。

    除了支付每季度的康复费用,她还为孩子的语言恢复报名了20课时要价12000元的“口肌训练”课。按白莉的计算,加上杂七杂八的支出,夫妇俩每月总共一万出头的工资很难留下存款。

    实际上,白莉的家庭条件令很多同事羡慕。夫妻俩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孩子出生前,入读名校的学区房也都齐备,可谁曾想,学区房却派不上用场,本来优渥的生活也大打折扣。

    “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们的收入不会这么低。”白莉说,面对很多次公司晋升的机会,她都故意放弃了:“晋升意味着工作压力更大,但孩子长时间见不到我,就会犯病。”

    的确,在妈妈眼里,童童是个黏人的小孩:“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晚了2小时,童童就坐不住了,打开门冲着空无一人的楼道不停喊妈妈。”

    花销是看得见的负担,但让白莉更难过的是身边那些看不见的压力。

    有一次,白莉和童童商场遇到陌生小朋友,童童想向对方示好打招呼,就一股脑用力抱住小朋友的头。而这一幕在对方家长眼里,却成为一种隐形的伤害:“大庭广众的你就让儿子欺负别人?”

    无论白莉如何道歉解释,这位妈妈呵斥着白莉,并一把将童童推倒在地。白莉说,那次她哭得最伤心。

    童童怎么上学

    是个大问题

    如今,童童在一家自闭症康复中心学习,在进入康复中心前,白莉在2016年8月曾将童童送进了一家公立幼儿园,但这个打算在一个月后就被推翻。

    由于童童不适应午休,总在其他小朋友睡觉时发出声响甚至吼叫,导致白莉每周都会被叫到学校,要求教导孩子不要打扰别人休息。为此,白莉不得不在中午后就把童童接回家。

    不久,白莉又收到老师发来的一段视频。视频里,孩子们都围在老师身边做游戏,只有童童一人搬着小板凳躲在教室的角落,不参与任何课堂活动。

    “老师只把视频发给了我,告诉我孩子在这里没办法学习,应该考虑送去培智学校。”白莉说。

    然而,想要进入培智学校也非易事。在多次联系一所培智学校后,白莉得到的回复是:“培智学校主要服务于智力低下的儿童,自闭症不是智力低下。”

    “听障、失明、智力残障的学生都有地方可去,但自闭症儿童却无路可走。”白莉说。

    如今,白莉在焦虑:康复机构只接收7岁以下儿童,眼看着儿子明年7岁,正常小学能不能接纳童童?培智学校又能不能接纳童童?

    家庭的开支、孩子的上学,甚至等自己老了之后,童童的生活怎么办?关于未来,白莉甚至不敢想象。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3》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的自闭症患者,病情评估为轻度的占比为10%,这一部分人能独立生活、走入社会、承担工作。

    病情评估为中度的占比为70%,他们往往能实现生活自理,了解社会规范,在有限辅助下独立生活;另外20%的重度自闭症患者,则完全依靠家庭养护,完成生活自理已是一种“奢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张纪水解释,眼下,中国对自闭症儿童的帮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针对孩子初期的评估筛查费用,张纪水提出,父母可按当地政策,享受一定程度的补助或补贴。

    张纪水解释,一般而言,轻度自闭症儿童能进入正常学校就读,中度则应考虑进入融合学校或采取家长陪读,但若是重度自闭,目前只能在家庭接受教育。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治疗,很重要的一项便是重塑孩子信心,发现兴趣爱好,培养一技之长。”张纪水说。

    除了眼前的入学难,孩子未来的人生应当如何保障,成了白莉挥之不去的担忧:“想着我们死后孩子可能连自理能力都没有,有时候我甚至希望他能走在我前面,我才好给他安排一切。”

    如今,白莉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技能。在做饭时,她总会把孩子放在身边:“哪怕他以后会自己摊煎饼卖,我也能放心点。”

    (据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