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王勇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有15处涉及养老内容,其中涉及内容最多的是养老保障,共有11处;其次是养老服务(3处)、老年优待(1处)。 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养老问题在两会期间成为热点话题,代表委员也多有关注。 据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的统计,从目前可采集到的2019年两会提案内容来看,35个代表(委员)共计提交了38份提案,他们聚焦的主题包括养老政策、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养老人才、养老产业、为老服务六个方面。 其中,养老保障主题代表(委员)们关注最多,达到14份提案,占比约为36.84%;这些提案分布于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商业保险、独生子女父母保障四个类别。 其次是养老政策主题,代表(委员们)共提交了12份提案,占比约为31.58%;这些提案分布于顶层设计、医养结合、区域布局四个类别。 再次是养老服务主题的6份提案(占比约为15.79%),主要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创新三个类别。 紧接着是为老服务主题的3份提案,代表(委员)的关注内容是老年再就业、老年就业和老年关爱。 最后是养老产业主题和养老人才主题,分别为2份和1份提案。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老年人口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总数已达24949万人,占比达17.9%。如何应对养老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事情。 “要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地位。要平衡地区间经济差异,提高老年人整体收入保障水平,建立资金补贴方式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老年人潜在服务需求向显性需求转换。”全国政协委员石文先说。 全国人大代表陈勇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并通过引入覆盖大湾区养老、医疗市场的养老企业资源,弥补香港特区及内地养老市场不足,形成区域全覆盖的现代化养老体系。提高待遇,打造职业尊严感和归属感,重塑护工社会形象。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尊老养老的共识。引导公益性社会组织为养老机构提供护理志愿服务,建立起护理志愿服务制度化体系。健全体制,鼓励建立养老协会等社会组织,规范服务质量。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现在大数据显示,“一老一小”的问题,就是养老服务、托幼服务有困难。 他表示,养老机构现在能提供的服务,每百人只有三个床位。有的大城市统计,可能要到90岁以后才能等到养老床位。现在即便继续加大养老机构、多功能幼儿园发展的力度,但还是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 怎么办?“我到一些地方去调研,发现已经有好的经验,就是重点发展社区的养老托幼服务,这样可以做到就近可及、普惠公平,只要安全可靠,大家是欢迎的。所以,我想还是要创新机制,对接群众需求,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李克强强调。 李克强表示,可以提供公租房,让那些从事助餐助行、日间照料、康复、老年大学等的社会力量免费使用,还可以给予水电气的费用减免,可以减税免税,因为他们实际上也是帮政府共同解决民生之难。社区工作人员、政府的有关部门要保障公平准入,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公正监管上,确保这些服务是安全可靠的,对那些违规的要坚决逐出市场,让老人、孩子、家庭都放心安心。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孩子们有幸福的童年,那就有千家万户幸福愉悦的家庭,也可以让青年人或者中青年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就业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