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社会创新
   第13版:国际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年轻人的可持续观:长效、系统、共益、日常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社会创新

第13版
国际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2019中国年轻人可持续生活趋势白皮书》发布
年轻人的可持续观:长效、系统、共益、日常

    (本版图片出自该报告)

    经济还会下行吗?股市还会下跌吗?地球将来真的会流浪吗?2019年开年,让人焦虑不安。

    电影《流浪地球》中,央视新大楼的画面曾一闪而过。犹记当年从东三环的大楼工地走过,一度觉得大楼建歪了,在惴惴不安中,我们后来见证了一座伟大地标的诞生。

    对未来充满期待,你会见证伟大,就像电影中说的那样:“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事实上,我们就是在无数次的不安和焦虑中,见证了60后、70后创造的BAT奇迹,见证了80后的T(头条)M(美团)D(滴滴)跨越式成长。2019年,90后最后一批又踏上了20岁的青春年华。“如果这纷乱的世界让你沮丧,就去看看她们眼中的光芒……他们是未来的希望。”这是李宗盛的《希望》之歌。

    承载未来希望的年轻一代,他们今天的态度与选择又是怎样的?春节之前,一家以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与商业向善为使命的社会创新企业——BottleDream发布了《2019中国年轻人可持续生活趋势白皮书》,综合过去近8年来对1000+个创变者的研究和报道,100+次和年轻人玩在一起的线下活动,以及对大量可持续案例的研究,为我们做出了新的诠释。

    通观全篇,可感受到年轻人在可持续生活上出现的三大关键变化:一是从外在刺激到内在驱动的转移。在过去,年轻人的可持续行为很多时候是由外在条件驱动的,年轻人通过很多负面的报道了解问题有多严重,产生焦虑和恐惧,从而激发行动。但这些行动往往是暂时的,而且在负面信息连续不断的刺激下,年轻人开始出现“同情疲劳”的情况,对糟糕的社会环境问题产生无力感,“救救地球”等口号式的沟通无法真正打动他们。从年轻人日常的生活出发,让他们看到可持续生活方式能给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把外在的刺激转化成内在的驱动力,才能影响更多年轻人选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二是从单一行为标准到多元生活场景的转移。大多数年轻人不会把“可持续”挂在嘴边,古板地要求年轻人去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等往往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但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广,看到年轻人生活场景的多元性,你会看到年轻人往往不自觉地就开始了自己的可持续生活 style。

    三是从长远宏伟的目标到当下具体的结果。讲到“可持续”,很多品牌会亮出自己的“三年目标”、“五年计划”、“2030目标”,这些对企业层面的可持续行为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目标都显得太大太遥远了,很难跟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感。要让年轻人看到、感知到选择可持续生活方式可以带来哪些具体可见的效果,才会让他们感觉真实、值得,并且促进他们的分享,进一步影响身边的人。

    《报告》试图提供“能够激发行动的洞察”,解决希望联结年轻人的企业/组织共同的困惑:到底如何沟通可持续才能让年轻人觉得相关、可信,并且能够激发他们的行动?毕竟,让更多年轻人一起行动起来,才能驱动更大的改变。

    年轻人的可持续观

    《报告》发现年轻人对可持续的理解,已经远远不止环保那么简单。他们的可持续观由“长效”、“系统”、“共益”、“日常”四个关键词构成。

    年轻人看到引起可持续的问题之一是“过度、浪费、只考虑当下”,因此当提到可持续的时候,他们马上会想到减少浪费以及为长远考虑的相关态度和解决方案,比如“适度”,“循环”,“回收”、“长效设计”等。

    年轻人看到可持续的问题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系统的问题,包括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法律法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等。因此,提到可持续,他们会想到“生态系统”、“永续经济”、“循环经济”、“社区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等关键词。

    在年轻人分享的可持续联想关键词中,有一类关键词是“爱”,“善良”,“善意”。对他们来说,追求可持续不是源于道德压力的“政治正确”,而是“众生平等”的爱与善意。

    提到可持续,年轻人认为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生活选择。可持续可以是走路或骑行上下班,中午吃到的一顿轻食,购物用的一个帆布购物袋,让人精神愉悦的一本书,是生活中那些让身体健康,心情快乐,体现个人对他人/社会关怀的选择。

    可持续生活驱动力

    年轻人选择可持续生活方式由什么驱动?一个核心的变化在于:由外在刺激驱动,到由内在动力驱动。

    在过去,年轻人的可持续行为很多时候是由外在刺激驱动的,年轻人通过很多负面的报道了解问题有多严重,产生焦虑和恐惧,以及道德正义感,从而激发行动,这些行动往往是暂时的,并且需要依赖外界不断的刺激,年轻人才会意识到自己需要行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不再是“地球的问题”,而变成年轻人实实在在每天生活当中可感知的问题。生命安全的不可控:生态污染循环回到生活,吃鱼顺便吃进塑料微粒,吃菜吃点残留农药;唯利是图的商家丑闻不断爆发;外卖肮脏;疫苗造假;租来的房子甲醛超标;连五星级的酒店,居然也用擦过马桶的浴巾擦杯子……年轻人活得忧心,不知道明天自己的生活中,又会出现什么问题。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不健康的都市生活方式也在带来越来越多严重的问题,包括过劳死、癌症高发、13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患抑郁。社会大环境也不让人乐观,重庆公交车事件、上海砍人事件、路怒、网络暴力,从媒体、网络甚至现实社会的亲身经历中所感知到的社会戾气,也增加了年轻人的焦虑。 

    在这些宏观背景的驱动下,可持续从“地球的问题”变成“生活相关的问题”,影响着身心灵的健康与愉悦,因此年轻人在选择可持续生活方式上,多了内在的动力。具体说来,可持续的内在驱动力包括自我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以及社区/社会影响层面。

    可持续生活特点

    过去,可持续生活是“一套生活方式标准”,个体按照这些标准去要求自己的行为:低碳出行,节省能源,减少浪费,分类垃圾,减塑......因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可持续生活不再是一套官方标准,而因年轻人生活理念及生活场景的不同呈现多元化。有五种典型的可持续青年人设及相关的可持续生活场景,能够呈现今天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多元性。

    废物再造新潮流。他们从小就爱看《100个生活小窍门》,剪过大雪碧瓶做笔筒,用零布给芭比娃娃做斗篷,长大以后他们还是这样,生活中的点滴都能变成小巧思,啤酒瓶剪开能种花, 花谢了就挂起来做干花,划花了的CD挂起来当做装饰。升级版的他们开始尝试塑料瓶做的衣服、海洋垃圾造的鞋、甘蔗渣做的圆珠笔;他们会逛二手商店,淘到实用而便宜的旧衣服;搜集剩食丑食,烹饪出一桌子的美味;他们相信物品的生命是可以不断地延续下去的,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他们就是行走的“变废为宝”本人。

    新型社交动物。他们喜欢和人群聚集在一起,热爱分享美好的一切,追求成为有意义的事情的一部分。从朋友的日常聚会,到城市里的各种展览、市集、工作坊,他们活跃于不同的场合,享受价值观相同的共振,寻找 新鲜灵感的启发,也怀着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与多元。

    泛科技青年。他们信仰科技与知识,热衷于了解新科技、新趋势,并且善于将科技应用于生 活使其更方便、高效、可掌控。用智能家居营造更便捷的家居生活,用电子书取代实体书,用电动汽车取代柴油汽车。

    自产能共享青年。他们是共享经济的忠实粉丝,出行首选共享单车、共享汽车,衣服买的也不多,用共享衣橱就可尝试不同风格。他们看重体验而不是占有,喜欢把钱花在探索和体验上。他们相信,是一次又一次的体验,而不是一件又一件的物品,丰富他们的人生。

    质感青年。他们相信物品不必多,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件才是最好的。他们不盲目购买,每一次的消费,都确保自己需要且适合。他们不随便跟风,用自己的一套审美指导生活。基本款的衣服,保证不受时光和潮流的侵蚀;租来的房子,也得改造成最舒服的模样;买来新鲜的食材,精致的餐具,一个人也要吃得愉悦。他们注重生活中的仪式感,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希望至少能取悦自己。

    《报告》最后总结了年轻人可持续吸引力11大法则:视觉美好力、顺便参与力、习惯养成力、DIY创造力、跨界转换力、持久使用力、联结共振力、文化加持力、科技引领力、流程透明力、眼见为实力。透过这些法则,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可以有趣又有意义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