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文梅 作为2018年新晋加入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的理事成员,天明集团董事长姜明曾在一篇自述中这样回忆自己的成长轨迹—— “在我7岁时,爷爷奶奶为了生计,就悄悄包点饺子卖。每天天不亮,我都要先帮奶奶包一锅饺子,再去上学。9岁时,我和爷爷一起拉平板车到县城送石头,再从县城拉粮食回来。满满的一车,一来一回五十多公里,脚上磨出血泡,肩膀上勒出红印子。12岁时,我一个人从老家蒋集镇,扛着比自己还重的100斤大米、20斤棉花,转了5次车,走500多公里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和他们会合。” 姜明告诉《公益时报》记者,16岁的时候,他就告诉自己,一个人来到世上,就应该做一点对这个世界和人类有益的事情,要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有那么一点小小的不同。 正因秉持这样的信念,1993年,27岁的姜明辞去公职下海创业,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天明”。26年过去了,“天明”已成为一家总资产逾120亿元,累计纳税逾28亿元,员工3600余人,集健康、双创、红酒、城建、资本、传媒六大业务版块,拥有50家控股公司、投资60家公司的集团企业。 姜明能“挣钱”,也舍得“花钱”。不过这钱不是花在他自己身上,而是持续地投入公益慈善事业。 “我记得天明创办一年时,就为河南大学捐赠了15万元。1997年,我拿出1600万元为郑州捐赠32辆双层公交车,开通"天明号"专线,结束了河南没有双层公交车的历史。其实平时我自己非常节俭,但企业发展26年来我累计捐赠1.53亿。从世俗的企业经营眼光来看,这么做未必是好事,似乎也不算明智之举。因为要是把这些钱都投入到企业发展建设中,带来的利润回报无疑更大。但我愿意26年持续地去做公益慈善,因为我觉得值得,这就是我的人生观。”姜明说。 创业就要不畏险途永远向前 《公益时报》:1993年你27岁,国家公务员,前途看好。为什么选择辞职创业? 姜明:创立天明之前,我在河南省体委群体处工作,工作成绩突出,领导也重用。之所以在27岁那年放弃舒适平稳的工作去创业,是源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因素。 外因来自大环境,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很是鼓舞人心,特别是对当时20、30岁的那一代人影响很大。敢想、敢试、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的思潮热浪一时间在全国席卷开来,我也深受感染,跃跃欲试。所以说,每个人的人生命运和选择都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 内因就是我这个人平时就喜欢琢磨点事情,也有一点不太“安分”,总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思考和见解。外因加内因的双重作用,最终促成了我在1993年5月18日,成为河南省机关单位第一个辞职下海的公务员。 《公益时报》:有没有想过,万一创业失败,这边“铁饭碗”也没有了,怎么办? 姜明:真到了那一步,我下煤窑、扛大包、搬石头都能养活自己。其实可能那时自己内心还是有一份自信的,觉得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我始终这样认为:只要你真想做,一切皆有可能。 最初我的创业方向是广告,因为考虑到广告投入的资本金少一些,成本压力尚可承受。我当年做广告的时候,河南有200多家广告公司。那我就制定了一个“36”计划,3年跻身河南3强,6年做河南广告界的老大。结果我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成了河南广告界的“老大”。 《公益时报》:办企业的这些年,也会有让你难受堵心的事吧?说一件印象最深的。 姜明:2009年,有一块土地我已经成功摘牌,政府也批给了我,但由于多种原因,最后政府又重新拿过去再次挂牌,最终没有履行我们之间原定的土地协议,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几亿元的损失。 《公益时报》:怎么去面对和处理? 姜明:在损失没有成为既定现实之前,还是要尽全部的力量去努力一把,因为我们是依法合规地操作,我们必须捍卫自己的权益。过程中我们咨询法院,运用法律一起来沟通协调这件事。 《公益时报》:结果如何? 姜明:尽管想各种办法,但遗憾的是最后此事依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那也必须面对现实。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冤枉的事情也很多。但当事情已经板上钉钉,以平常心待之,那就只能面对和接受,把这一页翻过去,大不了从头再来。机会总是有的,把它当成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一种经历和磨练。毕竟,对于天明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来说,数亿元的价值分量不轻,再者,我们为之努力和付出了好几年的时间,最终都付诸流水,所以说此事对我来说还是刻骨铭心的。 《公益时报》:那些难熬的日子里,是否失眠抑郁犯愁过? 姜明:没有。我可以这么跟你说,这么多年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也没有失眠过,更没有吃不下喝不下。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过是生死,这件事情对于我的事业发展来说可以说是重创,但还没到生死之关那么严重。用心人天不负,做事者天来助。只要你自己不倒下不趴下,就没有任何人把你击倒。 二次创业为中国创客打造“双创日” 《公益时报》:2015年你49岁,发起“首届中国创客领袖大会暨双12中国创客日”。这对你而言意义何在? 姜明:首先,我对企业家这个群体一直有种特殊的感情,1999年我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总发行人。同年,我与时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的社长刘东华和牛文文总编辑共同发起了“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只有善待企业家这个群体,才能发展的更好。如果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我觉得企业家就是市场的主体。 2015年9月,我听到李克强总理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时,发自内心地激动,觉得未来还有无限精彩和创新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让创业更容易,助创客更成功”的想法,尝试打造创业的全生态链,我愿成为中国创客的探索者、实践者和铺路石,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那时候还有33天就是12月12日,我就想,马云在杭州发起了双十一的电商日,那我们天明就在郑州发起双十二“双创日”。“1212”,中间这个2字也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创业家、企业家身上都有一股子“二”的劲头,不服输不认输。中国创客的双十二“双创日”从发起到现在已经走到了第四届,无论是大到理论框架和体系的建构、还是小到创客宣言、创客诗、创客杂志、创客手册、创客白皮书、创客博物馆等,都是在实践的摸索中逐步完善完成的。我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双创的发起和发展历史之路上,我觉得我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中国创客领袖大会”就是一个创客们交流沟通的广阔平台,在这里创客们可以感受和吸收到前沿的思想和创新的项目,加强交流,互通有无。让创客们即使是零基础创业也可以。比如最基本的企业登记注册、如何寻找合伙人、如何吸引天使投资等,这里都可以找到服务的对接口,就是要以创客大会为引领,以创客城为平台,以创客资本为纽带,以创业空间为载体,让创业更容易,助创客更成功。在这里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创业链条,创客们都可以各取所需,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从创办“双创日”那一天起,我就立下誓愿,希望我到99岁时,即使我拄着拐杖、坐着轮椅我也要参加第五十届中国创客领袖大会,我要一届一届地把它做下去。 风雨过后必有彩虹 《公益时报》:你如何理解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姜明:我个人理解的企业家精神首先是冒险精神。现在的民营企业家在融资的时候,基本上会把自己全部的身家都投入进去,其连带的后果影响巨大。与此相连的是担当。就是你知道做这件事情有风险,但你还是愿意去做,去挑起这个担子。为什么知道有风险还要去冒险还要去担当,那是背后还有一份自信。自信来源于创新发展的能力,若不具备创新能力,基本上还没开战就“阵亡”了。与此同时也要有毅力,就是在大多数人都已经拼不动的时候,你还能咬着牙往前走,一直坚持到最后。 所有企业家走过的道路其实都是一样的,这条路充满艰辛坎坷,每天遇到的都是烦心的事情。但不管有多苦,只要有那么一种坚韧的奋斗情怀,风雨过后,必有彩虹。 《公益时报》:迄今为止,对你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姜明:要说影响大、印象深的,还是李嘉诚。1998年的时候,我曾经跟他有过工作交集,那次会面让我至今难忘。作为世界知名财富人士,无论是他握手的动作、看你的眼神,还是一系列待人接物的细节,无一不体现着良好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关照与尊重,他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让人很受感动。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位高至此的情况下还如此谦虚谨慎。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马云也是我很欣赏敬佩的一个企业家。他的全局观、未来观、全球观的三观,非常了不起。他是一个战略家、思想家,也是实干家。有的人能做事,不善表达。他能做事,也善于表达。他先后发起创办的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湖畔大学、达摩学院,还有他正在做的马云公益基金会乡村教师项目,格局宏大。他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企业家中的思想家,思想家中的企业家。他不仅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也将成为全球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 《公益时报》:想过何时退休吗? 姜明:你问到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跟你说,天明有“五为”:为是不为,不为是为,姜明无为,团队有为,制度大为,一直是我追求的境界。我想60岁可以半退,70岁全退。马云50多岁就全退了,但眼下我还达不到他的境界,阿里的团队打造得很好。 其实可以这么说——我每天都在想着退休,每天都在为退休做准备。到60岁,半退休状态吧,因为我还要和我的天明小伙伴们冲击世界500强。眼下,我还能贡献价值,每天我都在评估我在天明的价值,每天我都在降低我个人在天明中的分量,让天明团队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引领天明集团冲击世界500强,追求没有姜明的天明依然很好。 《公益时报》:公益在你生命中比重有多大? 姜明:公益对我的影响和触动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总结概括,也无法用“占多大的比重”来衡量。我今年53岁了,但所有的人看到我都说我很年轻。原因很简单,因为做公益是一件特别阳光快乐的事情,它让你内心坦荡自在,因为我在为他人创造价值。如果经常做一些不该做的、有违道德和良心的事情,内心总是阴沉沉、惴惴不安的,那肯定会影响健康、影响心情,所谓“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日常的企业管理,我现在还担任一些社会职务,这也是我践行社会公益的一部分。做公益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尽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