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沙发论坛二,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传进的主持下,格林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拴红,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庄伟,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时腾飞,滋根创始人、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杨贵平,女排奥运冠军、惠基金发起人惠若琪等则着重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反思与探索。 王拴红:在资本市场领域开展业务的公司都是有公益行为的。过去十多年,我们每年坚持建一所小学。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坚持做公益,在公益路上坚持走下去,将公益进行到底。 所有人都在谈论教育制度的问题,但我觉得更核心的还应该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我有两个思考,一是如何实现公平教育。东西部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质量肯定是不同的,如何有效解决这种差异,我愿意参与到这样公益项目中来。二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点是素质教育,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过去对孩子进行的一些落伍的教育方式。 庄伟:在经过实地调查和长期基线调研后,我们发现大量乡村教师,85%以上没有获得专业的教学教育培训,很多老师在一线得不到专业发展支持,他们的很多教学技术都是靠自己摸索,或是通过自己教育上的感悟获得。我们的“慈弘健康与幸福课”项目,致力于培养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并对乡村教师进行进阶化和专业系统化的支持。项目做了三年,进入项目体系的老师有701名老师,每一名老师都会对应有一对一助力支持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一对一支持会持续一到三年,使得这些乡村老师获得长远的进步。 面向未来,我看到了曙光,第一,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关注乡村教育。第二,有很多乡村教师被专家志愿者的精神感染,内心重新燃起对教育的激情,这在我们的幸福课堂上不断呈现。 时腾飞:北京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想为中国乡村教育做点实事。中国现在小学生在县级以下单位上学的是6600万左右,占整个中国小学生的66%。这么大的群体在县城以下接受教育,我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就是,这些教育的良品率是多少?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我们期待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乡村教育的良品问题。我们希望利用直播和录播技术,为乡村老师提供足够的工具。乡村老师使用这个工具,就有可能实现相对良品的教育,这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探索。 我们看到的曙光是,现在乡村学校基本上班班通网。第二个是有了互联网之后,传道和授业可以交给更专业的老师来做,乡村老师利用这些教育可以做好解惑,去激励和唤醒孩子,做好育人的工作,这也就触及了教育的本质。 杨贵平:滋根从1988年开始,在中国贵州省最贫困的乡村支持女孩上学。我们从400个女孩子开始,经过这么多年已经支持将近14万女孩上学。很多人变成村里的第一位女老师,第一位女卫生员,这些毕业的女孩子成为村里最积极的乡村发展主力军。 最近十年,滋根从事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促进乡村教育质量的改变。现在在乡村里面的教育,很多的课本知识都是城市里的内容,和农村生活不相关。我们认为要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要把乡土文化带进课堂,在学校里还要开展和生活相关的健康、卫生、营养知识课程,让孩子能够关心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的环境,能够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家乡的可持续发展。 大家都谈到乡村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不是考上清华北大,出国留洋,而是关心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自尊自重自信,做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惠若琪:惠基金是专项基金,我们主要针对体育教育。我们走访很多学校,发现当地的基建、体育器材和操场都非常完善。但让我们惊讶的,学校一个体育老师都没有,他们对体育的认知就是这堂课可以到操场玩。我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体育能教会人什么?首先是教会大家如何在有规则的束缚下赢,二是能够体面有尊严的输,这是现阶段很多孩子会遇到的问题。在未来如何看待成败,如何顽强拼搏,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体育教育能带给大家的。 我们看到的曙光有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学生,在体育课加入之后,学生在课堂上面的精力更加集中。二是来自于校长,在课表更合理的排期之后,校长也发现体育课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方面是来自于更多运动员,现在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和体育人有公益的意识,也愿意参与到公益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