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什么是真实的世界?是荒野生存吗,是给下一代搭建一个完美的世界吗,是精神的世界吗,还是一个物质的世界?我们首先要来看一看,我们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培养坚强的下一代的内涵是什么,怎么就叫“坚强”的下一代呢?首先,顾名思义,是能够经风雨是吗?是的。“坚强”的下一代还表现在,不管未来多么地不确定,我们能够一直保持向上的、积极的力量。还有一个是,“坚强”的下一代意味着内心是稳定的。所以我们在教育领域里面,经常用植物而不是用动物来表示,这种隐喻就表现了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稳定的人格。“坚强”的下一代还表现为什么?是群体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行侠”。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其实我们的社会共识程度是很高的,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异。我们的差异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如何培养上。 如何培养?刚才很多老师谈到,我们培养下一代不是让孩子能够考好大学。其实,我们说,考好大学是社会化的一个环节。人从一个家庭里的孩子逐渐走向学校的学生,再逐渐走向社会的公民,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社会化进程。在这个进程当中,我们社会所熔炼的社会规范,所熔炼的职业和阶层操守、各阶层的划分,是几千年来形成的。而孩子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用十几年时间要适应这个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社会规范,大家说,难不难?我想给大家介绍,我刚刚拿到一个学校数据,是用我们的心理量表来测量这些孩子,大概有30%的孩子是需要干预的人群。 当我们去做培养这件事情的时候,关于我们的真实世界,上一代跟我们说:“你要现实,不要有太多的梦想。”真实的世界首先是艰难,首先是风险,首先是人际。 如何对待真实的世界,有两种路径,第一种是规训,第二种是自由。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开始,人类就对下一代进行规训,帮助下一代完成社会化进程。所以到现在,很多地方不约而同地会有一些身体的伤害作为仪式,来表达让年轻人对社会规范有一种认同。历史上,欧洲“发现儿童”,不仅开始减轻了规训的这种力量,另一方面,也开始树立起我们对儿童自由的力量。规训的力量和自由的力量开始融合。我们一直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今天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一个孩子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所能依靠的促使他社会化的力量只剩下家庭。但是现在家庭对待儿童的社会化似乎更认可艰苦训练。但同时,我们对孩子又如此地纵容,认为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其他的我们都满足他。所以儿童在这两个极端当中完成社会化。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做了一点研究,发现在儿童自信心的培养里面,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显著的差异里面,在自信这个维度上,对村小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信的养成一方面是依据学校,一方面是依据家庭。对中心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家庭的依赖非常显著,对学校的依赖反而不显著。这说明我们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他心理品质的养成特别依赖学校。尽管大家对学校和对中国的公立教育有些质疑,但是不可否认,我们中国的公立学校,恰恰是这么多的老师完成了1亿人的教育和基本成长支持活动。这是一个例子。 下个例子是我们在农村学校的时候,一个老师对孩子开设的健康与幸福课,在这个课程里面开展了关于死亡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我们让孩子抒发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的心灵。 我们开设的幸福课,课程包括知识、写作、人格养成、思维培养、实际行动,知行合一,让孩子对这个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面对社会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各位公益界人士固然可以表达对下一代的期望,但是我们重要的工作是需要让孩子自己做好准备,迎来未来现实世界。 目前我们的课程范围已经有很大扩展,效果也远远超出我当初的期望,首先是对教师的激发。大家可能对乡村教师有很多不满,大家如果真正进入到乡村教师的行业,就会明白乡村教师所面临的工作负担。这种工作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耗费心力的工作。但是通过幸福课,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抒发、对未来的想象,激发了乡村老师对从事这项工作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对我个人也有一些影响,老师和学生的反应也激发了我秉承专业理想人的公益心。我们现在培养的一棵棵小苗,也许明天就能长成坚实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