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08版) 再一个,还是要增加直接金融,也就是债市。我们国家的企业债几乎是零,比如今年新三板面临着上海科创板的冲击,科创板将来是注册制,一注册就可以上市,那么,这些新三板谁还去挂牌?新三板其中的一个用处就是作为地方性的债市,可以有承销商承销企业的债券,这样便可以给一些不大不小的企业一些机会,比如:发一些地方性的债。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长效机制还是要做改革,不做改革没办法推,过去这20年,基本都是靠行政命令从背后推着银行去做的。 《公益时报》:过去大家对民营经济的认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全过程,伴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最早我们认为它是利己的力量,后来我们认为它是有益的补充,再到后来,我们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你认为对民营经济的理解还有没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 姚洋:当然有可能,如果论对整个经济的贡献来说,城镇的就业率民营企业提供了80%,剩下的20%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就业,真正在国有企业就业的人占比相对较少。我觉得今后应该淡化所有制,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没有必要非要分得那么细,应该打破所有制的迷思。社会主义是不是一定要以国有企业为基础,这个问题是可以讨论的,我认为不一定!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可以有很多手段,比如税收调节、政府再分配、政府投资、政府对老百姓更加关注等,这都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所有制就没有必要去强调了。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勇于冒险 《公益时报》: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家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社会公益领域也表现突出,比如精准扶贫领域。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体现。那么你是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的? 姚洋:我觉得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就是勇于冒险,比如宋国青,他是芝加哥博士,他有个弟弟刚初中毕业,是做国际期货的,结果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弟弟赚得多,为什么呢?一个学者,擅长有很多的分析,不敢冒险,而他弟弟就敢冒险。企业家一定要敢于冒险,至于未来会是什么样,拼搏了才知道,而学者都想去分析清楚。张维迎老师说,企业家就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失败的企业家大家都说他是骗子,然而他若是成功了就夸他真了不起。 过去有一段时间,总有一种说法:中国企业没有社会担当,捐款太少。事实上,过去十年,企业在慈善方面的投入金额越来越高。我们国家的企业家捐款其实并不亚于美国,知名企业家捐款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论这个比例,中国要比美国的企业家捐的多。当然,我们远远超过欧洲,欧洲根本没有捐款的传统,日本也没有。企业家从以前的零零星星捐赠到现在系统性救助,通过慈善改变社会,已经不再像以前完全停留在“给钱”的层面。如今,企业家捐赠都强调有一个系统性的设计,通过捐款去改变社会行为的方式,创造一种模式,并且让这种模式可复制,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创造了新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运转的模式。 《公益时报》:你觉得当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和担当?如何引导他们发挥这种精神,如何引导他们积极解决社会问题? 姚洋:我觉得我们最应该做的:第一,给企业家一个制度的保障,不能再把今年上半年的事情重演一遍,在制度上要给企业家足够的保障,让他们放心做企业;第二,企业家自己多交流经验,互相提高;第三,针对中小型企业要提高管理能力,除了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外,中小型企业也应该关注国家的政策和方向。因此,中小企业应设立研究部门、规划部门,研究国家政策以及把控整个行业的趋势动态,也可将两个部门放在一起。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一定得有这样的部门,有三五个专职人员,给公司做咨询。如今,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有这样的部门,规划研究部门的设立应该引起小企业的高度重视。 《公益时报》:本届中国公益年会将以企业家群体为主体,探讨企业家的时代担当和企业家的公益创新,你对这样一届公益年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姚洋:我认为公益年会应该变成企业家互相交流公益经验的一个平台,公益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公益做成企业战略的一部分,这样做公益就不累了。其实每个行业都可以找到自己做公益的方式,比如房地产可以侧重做环境保护、节能建筑等,可以推广和资助这方面的研究,这也属于企业战略的一部分,研究出来后既可以拿过来用,也可以降低成本。如果能够通过中国公益年会鼓励大家做这样的公益,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