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特别报道
   第12版:特别报道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新闻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姚洋:发展民营经济长效机制是改革,
而非行政命令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特别报道

第11版
特别报道

第12版
特别报道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姚洋:发展民营经济长效机制是改革,
而非行政命令

    朗润园一隅(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李庆

    姚洋的办公室在朗润园501,这是个不大的办公室。

    进门处有两张书桌,一张临窗,一张面墙。面墙的书桌上摆放了电脑和家人的照片,连在一起就占据了屋里一整个角落。桌旁是椅子,椅子旁摆放着小沙发。除了这些简单的陈设,剩下便是满屋子的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院长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成为了姚洋身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国发院”),这个中国顶尖学术大咖云集的地方,汇聚了各个学派的高端智囊。北大国发院前两任院长是林毅夫和周其仁,姚洋觉得,前者是北大国发院的旗手,后者是精神领袖,自己在管理方面没有两位前任“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因此,他强调用更加制度化手段管理机构。

    作为北大国发院的院长,除了搭建开放的平台,让每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展现最好的自己外,姚洋也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大胆招贤,他认为人才的聚集能够发挥集聚效应。“你要去找那些比你更有能力的人。”姚洋说,“所以我把张维迎和陈春花两位老师都请来了。陈春花老师很特别,她在管理学方面能力特别突出,而且还有担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CEO那样实际的管理经历。她来了之后我们做了一对一导师制度,每一个MBA学员都有一个业界的导师;对EMBA也进行了改革,加入了很多实用的课程;此外,陈老师跟业界的联系比较多,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业界的资源,包括资金方面等。但是由于她是教研系列的第一位非‘海龟’学者,还是引起了大家很多轮的讨论。”

    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姚洋在今年上半年对民营企业做了调研,在“民营企业退场论”引发热议时,他及时针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发声。

    “从研究角度来讲,我们不可能做政府关注的日常工作的研究,这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或者国际交流中心负责,社科院也相对更近,在这方面北大国发院没有太强的竞争力。我们做的最重要的、最常规的,还是通过媒体和公共空间的讨论,通过舆论影响政府的决策。”姚洋告诉记者,从名字看,“国家发展研究院”是一个与中央比较接近的单位,但是原来两者的距离,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远很多,而北大国发院离社会和百姓,比我们想象得要近的多。

    12月21日,2018中国公益年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姚洋受邀在年会发表主旨演讲。姚洋认为,中国公益年会应该变成企业家互相交流公益经验的一个平台,而公益的最高境界则是将其做成企业战略的一部分。

    用更加制度化手段管理机构

    《公益时报》:北大国发院是经济学家、管理学者云集的机构,汇聚各学派高端智囊,作为院长,你如何管理这样一个特殊的机构?

    姚洋:北大国发院的特点就是名人比较多,管理这样的一个机构最好的办法就是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每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展现最好的自己。

    林老师(林毅夫)和周老师(周其仁)并未对我提出什么要求,但我会在心里有疑问的时候去找他们聊,他们都会指点我,为我出主意。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更好地过渡。林老师作为创始人,可以用个人的影响力来管理机构;周老师被广泛尊重,可以用精神力量影响大家;到我这里我就需要用更加制度化的手段来管理这个机构。

    过去这几年,我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建立起北大国发院内部的管理制度,从而做到透明、公正。北大国发院员工的队伍比老师的队伍大,员工的管理也比较特殊,虽是一个学校机构,但它在某些方面又像企业,却又不是企业,所以得在其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建立起一套制度来,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我们是一家同仁机构,要在规则和灵活性、积极性、认同感之间找到平衡点。经过这几年的摸索,这方面基本上是调整到位了,运作起来也比较流畅了。

    《公益时报》:作为25家国家高端智库之一,北大国发院自身区别于其他智库的定位是什么?北大国发院的学术研究、学员培养是不是也和这个定位紧密相连?

    姚洋:我们是高校的智库,区别于政府部门的智库,政府部门的智库有很多国家的任务。高校智库不擅长做国家直接的任务,更擅长做一些分析性的工作,离政府稍微有些距离,这样反而能把政府的运作、政策看得更清一些。在参与一些政策的讨论过程中我们会关注一些中长期的问题,关注一些国家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想我们和学校外面的智库比起来有很大的优势。和其他高校智库相比,我们的规模比他们大,另一方面我们非常注重学术研究,所以,我们的智库有一个原则——用学术推动中国的进步。

    北大国发院的学术研究、学员培养也是和这个定位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教育项目囊括了政、商、学三个方面,我们帮学校管理南南学院,该学院是培养官员的;我们有MBA,是培养商业领袖的;我们还有学术项目,是培养学术性人才的;我们还有一个本科生双学位项目,那是普及性的项目,一年一届招生至少700多人,规模较大。我们的教学项目很多,学位项目有约10个,教学任务很重。

    发展民营经济长效机制是改革

    《公益时报》:前段时间,“民营企业退场论”引发热议,你近期也针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发声。你认为,实行国企混改制究竟有哪些利弊?在国有资本相对强势的情况下,国企收购民企股权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姚洋:今年上半年股市股价下降了超过30%,很多民营企业下降更多,有的下降达70%,很快面临着平仓线。但是这些企业其实都很好,如果被强制性平仓,那它的资产、价值就会变得极其低,远远低于它应该有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资金短缺,只有国有企业有钱,因此国有企业就开始收购这些面临平仓的民营企业。我觉得这样的收购要从纯粹商业的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你既然这么困难,我来收购你,还帮你把债务负担了,这属于纯商业的行为。问题是,在我们国家,特别是过去半年里,民营企业受到很大的压力,又出现“民营企业退场论”这种说法,如果国企还去收购民企,就会发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民营企业退场论”是真正地实施了。这样就会打击民营企业的信心,这当中很多都是民营企业家一生的积累,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这个影响太大了。这就像当年的“宝万之争”,宝能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也没什么错,但是放大了说,一个“野蛮人”跑来把企业收购了,并且一脚把创业人踢开,这个影响很大。国家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对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来看,市场处于基本稳定了,这是一件好事情。

    《公益时报》:11月1日,习总书记邀请民营企业家召开座谈会,并针对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出了6方面政策举措。那么,你认为,此次座谈会将为民营企业具体带来哪些利好?接下来,你认为民营企业还将会遇到哪些挑战和危机,应如何发展民营经济?

    姚洋:习主席、刘鹤副总理带着银行三会的领导出来讲话,这是个非常强的信号,提出的六方面政策举措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救急的,救急的那些措施现在看来在陆续推出,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另一类是长期的,长期而言如何给民营企业提供比较充足的金融资源?这个需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比如郭树清提出的“一二五”概念,其实股市对这个反应是非常负面的,提出来第二天银行股集体跳水了近3%,说明大家不看好。

    我们要意识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带上太多所有制的成分,即认为这主要针对民营企业。其实国有企业如果规模太小,也照样贷款很难,所以,这不是所有制的问题,就是小企业风险大。在这种情况下,非得让银行给它贷款,这个做法是不对的。

    我觉得长效机制还是改革,不能靠行政命令,对正规银行要允许它们对风险进行定价,中小企业风险高,若去银行贷款,银行觉得资质可以但风险很大,12%的利率能否接受?中小企业要到“影子银行”去筹款,恐怕也是这个利率,甚至更高。所以,一定要允许银行对风险进行定价,现在的定价机制太死板。北大国发院多年来提出的利率市场化事实上还没有实现,如果把这项改了,会是一个技术性的改变,它的作用就会非常大。

    (下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