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年检
   第16版:年检
7家基金会2018年环保资助约为3.25亿元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特别报道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年检

第16版
年检

新闻内容
2018年12月0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2018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报告》发布
7家基金会2018年环保资助约为3.25亿元

    (本版图片均来自文中报告)

    11月23日,环境资助者网络(英文简称CEGA)在2018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上发布了《2018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对2018年我国环保公益领域主要资助者的资助信息和资助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通过信息汇总、案例分析、资助者访谈等方式,透视环保公益现象,剖析环保公益生态,研判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显示,2018年CEGA中的7家基金会为中国的环保公益领域提供了总计约为3.25亿元的资助,项目资助占总体资助的88.4%,资助组织和个人的约占11.6%,这表明国内目前环境资助总量不大,资助者仍以项目资助为主。

    《报告》认为,中国环保NGO在十年中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组织数量翻倍,出现了一批引领性的环保组织。但更多的环保NGO还处在发展初期,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人才匮乏,人员流动大。国内环保公益行业的捐赠方、资助者十分欠缺,需要资助者和环保组织打造事业共同体,推进环保公益事业向前发展。

    《报告》指出,环保公益未来将集中体现在四大方向上,机会空间挑战不一。在生态保护领域,科学性和专业性将会越来越强;在污染防治领域,发展不均,污染调研、企业监督比较成熟,而水保护和废弃物管理仍需提升;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基础设施”不足,挑战大,潜力也大,林业是其中的重要手段;在环境治理领域,仍处在摸索阶段,需要与国家的环境治理体制相协调,并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环境资助者网络是中国环境资助者交流合作的平台,由阿拉善SEE基金会、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千禾社区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自然之友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11家基金会于2018年1月29日联合发起创立。CEGA旨在促进环境领域资助者的合作与发展,引导更多资金进入环境公益领域,实现环境领域慈善资金社会效益最大化。

    “我们通过报告传递目前环境资助领域的关键信息,给大家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同时更希望可以启发大家从战略慈善的角度探索中国环境资助方向,以实现环境资助领域社会效益最大化。”CEGA首任联席主席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张立强调。

    五大发现透视资助现状

    环境问题是社会焦点,环境资助总量规模较小也一直制约着我国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报告》对11家CEGA成员单位资助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呈现了环境公益领域的资金投入规模、投入方向、地区特点,为业内把脉环境资助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资助体量偏小。从资助金额来看,近一半的项目资助在10万~50万元之间,其次是10万元以下的资助占近1/3,另有10个项目为50万~100万元,20个项目在100万~500万元,6个项目在500万~1000万元之间,资助金额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有3个。这表明我国现阶段环保公益项目的体量还比较小,超过80%的项目资金额度在50万以内。同时报告显示,在对组织/个人资助金额上,10~50万之间占64%,10万元以下占31%,100万以上占5%。6家组织获得的7项组织资助超过100万,其中4家组织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XIN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均属于水污染防治的细分领域。

    生态保护、环境治理领域关注多。从环保公益资金投入的具体领域来看,生态保护最多,占43%;其次是污染防治占37%;环境治理占16%;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较少,占4%。报告显示,2018年的项目资助中,9家分享资助清单的资助者均涉及环境治理。

    细分领域有三大热门。在细分领域中,物种保护、水污染防治和自然教育成为三大热门。物种保护涉及项目53个,水污染防治涉及项目48个,自然教育涉及项目30个,这三个领域涉及项目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细分领域,得到资助者普遍关注。

    大部分资助项目落地华东、华南。9家资助者资助最多的是全国性项目。其他项目从地域分布来看,在华东、华南地区开展的项目资助最多,均超过30个;其次是华北、西南、华中地区;西北和东北地区最少。在项目资助最为集中的华东地区及广东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类项目最多。

    效果评估以基金会评估为主。对资助项目的效果评估,由基金会评估的占71%,第三方评估占11%。资助的监测评估,除了提交完整的项目实施、财务报告,电话、邮件、会面、实地走访等形式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外,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老牛基金会对于资助的项目或组织会采用第三方评估,阿拉善SEE基金会对于品牌项目进行整体第三方评估,千禾社区基金会会旁听或参与伙伴机构的重要会议和活动,并在结项前参与合作伙伴的集体总结会议,万科公益基金会认为监测需要资助双方共同完成,会要求资助组织随时报告进展中发现的问题和所需支持。

    打造一个“事业共同体”

    随着环保资助力量的整合,未来资助将会在整体布局后,通过分层、分领域的资助,激发环保NGO组织发展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同时,借助各资助组织的专业度和各自特色,开展更专业、更聚集的环保公益工作。这也让资助者在进行资助决策时,对资助对象的专业能力、团队、经验,以及具体资助内容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创新性、可复制性,甚至制度优化的贡献等都将有所考量。

    从目前来看,我国环保组织的发展水平尚处于初期阶段,资助者建议资助对象:要充分调研所在领域和所在行业,探索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专业度,找准机构定位,连结公众,与资助者建立“事业共同体”。

    CEGA的环保资助者在提供资金支持外,普遍都为受助者提供成长相关的能力建设、交流网络及资源链接等。能力建设上有的机构提供导师辅导、线上线下培训,有的邀请合作伙伴参与集团内部的管理者培训等;交流网络上有的建立了伙伴社群,有的为被资助者搭建的专业交流网络,有的推动被资助者与领域内国际联盟型组织合作并将资助案例推广到国际性平台;资源链接上有的为被资助者提供会员资源,有的提供的理事机构资源等。

    《报告》指出,目前,多数环保公益组织调动社会资源的意识较弱,能力不足,而紧靠环保公益组织自身的力量难以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打造多方参与的平台,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包括企业、公众、媒体等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环保公益。

    对于社会资源动员不足的现状,CEGA成员认为首先是传播问题,很多专业环保组织生产出有知识有观点的内容,但传播范围和引发的社会关注有限,没有突破环保圈层边界,触达公众、企业或政府,这种情况下动员社会资源是比较困难的。而反思传播,有时候是没有找到与每个人生活理念更为贴切的传播方式,如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大众生活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在项目资助流程中缺少了社会影响力方面的引导以及协助被资助者自身思维的转变。

    四大方向挑战

    对环保公益领域的展望,CEGA成员均表示科技创新、公众唤醒、领域分化、专业组织品牌项目、跨界合作将是环保公益未来发展的趋势。科技创新和公众唤醒将是在环保公益领域发力的两大主要方向,科技创新主要用于防治污染、推进绿色低碳产品与行为、促进环保产品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公众唤醒主要在于公众的公益、环保意识的提升与倡导。领域分化则既有政策导向原因,也有资源导向原因。此外,未来还会出现一批更具专业性的本土NGO和品牌项目,善于利用互联网渠道,与公众、捐赠人互动能力强,善于与政府部门形成合作关系。

    就未来重点资助方向,CEGA成员对四大领域做出了新的研判。

    生态保护领域。多家资助者认为该领域科学性和专业性越来越强。该领域的民间组织在数量和成功模式上有所发展,越来越重视公民科学,注重于义务教育系统的合作,以及助力政府保护政策的落地。这一领域越来越多“小而精”的机构将会脱颖而出,得到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的认可和服务采购,由此向“分布式存在”、“精细化专业分工”方向演进。

    此外,公益保护地是一个成熟的公益模式,已经有一些示范,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资金和捐赠者进入该领域。同时,物种保护组织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将会越来越专业,但物种保护与社区发展如何和谐进行还需更多努力。

    污染防治领域。这一领域发展不均衡,污染调研、监督企业信息公开等方式方法越来越成熟,一些组织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试图提供更多的污染问题解决方案,而水保护和废弃物管理上,由于水环保领域NGO普遍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在废弃物管理领域,战略性关注和支持太少,与政府和社区需求相比差距巨大,这个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需要多元、多方、多角度的应对。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这一领域“基础设施”不足,挑战大但潜力也大,林业是其中的重要手段。该领域刚刚引起关注,缺乏系统了解和参与,挑战较大,表现在公益资源投入稀缺,参与的公益机构极少;资助者和运作机构能力薄弱;以倡导居多,应对和专业研究有限;与境外同领域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战略性不足。但是该领域成长潜力也大,主要机会在于,我国中国政府的作为在国际上可圈可点,对社会领域带动性强。未来,多重效益的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包括林业碳汇项目、碳中和项目、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等,以及林业碳汇纳入全国碳市场大有可为。

    环境治理领域。这一领域仍处在摸索阶段,民间发展状况差强人意,环保组织试图按照西方环境治理的逻辑框架工作,与我国环境治理体制严重错位;作为社会组织链接公众与环境议题或者公共政策的功能没有实现,环保组织普遍动员和组织能力较弱,仅有个别公众参与案例出现。

    ■ 见习记者 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