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接08版) 《公益时报》:在你看来何谓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徐永光:所谓“企业家精神”,它一定是给社会创造价值,而且这些企业家也一定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其实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我觉得这种精神多半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个人物质诉求,而是基于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新和冒险。它一定是正向的、为了社会更加美好所做的努力。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社会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我不会做一个平庸的跟班 《公益时报》:现在对你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说你是中国公益圈的一杆大旗,引领着公益组织前进的方向;还有一种说你太激进太冒进了,万一你“把队伍带偏了”怎么办? 徐永光:记得我在团中央的时候就说过一句话:“团的干部不能做官,要兼职,兼职才可以将精英聚拢。”而且当时我还提出很多改革的想法,那时就有人骂我,说“团中央出了叛徒”。现在你再来看,团中央省里的书记都要兼职的。其实我那些想法差不多超前了30年。我跟大家说,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的过程中有三种人——一种是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一种是推动改革的激进派,还有一种中庸派。而我选择做激进派。激进派当然不会四平八稳,说这个也对那个也对,我一定要说出一些人家可能不接受的东西,或者是超前的观点。假如徐永光扮演一个中庸的人,那么我在这行业还有什么价值吗?我不会选择去做一个平庸的跟班的,我当然是要在前面冲的。而事实证明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把握了创新变革的前瞻性。 《公益时报》:你如此有把握和自信的依据来自于? 徐永光:我早20年前就把有些东西都已经看明白了。1999年,我提出互联网公益的“三性”——选择性、透明性、便捷性。2000年,我就让青基会通过互联网募捐。也是在2000年那年,我跟搜狐张朝阳对话,那时我就定义了互联网应信息产品共享性采取以公益的手段做商业的经营路线。后来我又发现社会企业可以用商业的手段来做公益,这就出现了免费的商业和收费的公益,颠覆了我们多年来陈旧的思维和观念。这些东西,是在干中思考得来的,再加上头脑好使,就会有所发现。还有,你就问我有什么是没有做过的事?我当过兵,行伍出身;做过工人,车钳刨铣焊我全会,而且都是无师自通;我经历过“文革”;我在体制里面待过,做过不大不小的官;做公益,办过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还有基金会中心网、“新公民学校”等完全都是草根的;20多年前就做了社会企业三辰影库公司,企图推动教育信息化,做了中小学音像电子馆,为了走科普内容卡通化道路,制作了3800集《蓝猫淘气三千问》,中央电视台天天播,我是出品人你知道吗?我一生摸爬滚打走过来的,知道什么好,什么并不好。敢于直言,但不会胡说八道。 《公益时报》:你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带着中国公益人走这么一段路,而且不会带偏? 徐永光:首先我知道我自己是对的。这种“正确性”甚至在国际范围都是领先的。我倡导的一些国内基金会的投资模式,国外同行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很棒,很具独创性。 《公益时报》:如果要让你列举迄今为止自己在中国公益界做过的三件事并且排序,你的答案是? 徐永光:毫无疑问——希望工程第一,南都基金会第二,基金会中心网第三。 《公益时报》:你对中国公益年会有着什么样的期许和希望? 徐永光:阿里巴巴研究院的梁春晓说:“阿里巴巴是站在后天研究明天,选择今天的路。”我说,中国的公益行业却是“睡在昨天的梦里混今天”。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改变。我觉得中国公益年会在十年之内,要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办:创新和突破。不要再拿着那些在业界早已经过时的问题讨论来讨论去,无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