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5岁的香港青年伍文彬已经不大能准确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义工服务是在什么时候。从最开始跟着驻校义工去“卖旗”,海边捡垃圾,到年级再高一点,在香港大学生军事生活体验营内做志愿服务,十余年间,他完成大学学业,进入社会工作,并继续研究生学业深造,生活工作充实忙碌,而义工服务更已形成习惯。 在香港,类似的“伍文彬”还有很多。来自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在登记的130多万名义工中,参与人数最多的年龄层分布在13岁至25岁之间,其次是26岁到59岁,青年人正成为香港推动义工服务的中坚力量。 “我们鼓励每位市民都成为义工,在人生经历中最少拥有一次义工服务的经验,将义工精神深入生活各层面。”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1998年在全港发起“义工运动”至今,已经走过整整20年。截至2018年9月底,在香港社会福利署登记的义工运动参与机构达3247家,登记义工人数超过130万,在2017年,这些义工为社会共提供超过2618万小时的义工服务。 目前,香港社会福利署正在着力推广第三层次义务工作,倡导将义工服务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及态度,再进一步将态度转化成行动,让义工与服务受众透过义工服务都能得到生活新体验。 义工团体:人人做义工 “其实说起来,我们好像谁也没有刻意去记过什么时候开始做义工的,这就是件顺理成章的事,类似卖旗筹款、关注环境、看望长者,身边的人都在做。”如今,伍文彬在一家名为星学汇的机构做秘书长,这个成立于2013年的组织,成员主要是曾有过在内地求学经历的香港年轻人,他们希望在香港和内地的年轻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今年4月,星学汇组织了20名香港青年到访四川。在川期间,社团通过四川之友协会(香港)、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的联络安排,与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青年学生一起,在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开展爱心支教活动。 通过这次经历,这群香港青年了解到小学老师的不易,他们思考着未来如何准备更多、更好的义教内容,组织团员们再到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进行固定、持续的支教活动。 事实上,香港的义工团体还有很多,在登记的3247家机构中,从街头捐款到定期助学、助老、助环保,还有诸如马拉松等充满慈善元素的体育活动,覆盖几乎所有有需要的群体。对此,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相关负责人坦言,发起义工运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发挥社会人士的才能,在凝聚社会资本的同时,发挥个人潜能,加强市民对香港的归属感,建设互相关怀的社区。 另一方面,通过义工服务,让更多人关注到所身处的环境,并参与到如何将其变得更好的探索中。义工华哥告诉记者,他在几次活动中,关注到香港隐藏着的问题,“看上去没什么大问题,但是还需要改善很多东西,比如露宿者该如何处置,又比如如何降低学生压力。” 义工Ambrose则正准备将街访中发现的问题在开会时提出,为社区发声,问题集中在社区公共空间、教育、医疗等领域,“我们希望帮助社区发展,共同改善生活。” 义工机制: 监察评估机制完善 除了从小培育的理念,香港义工服务体系的壮大,还离不开全民监督。 记者了解到,香港大多数社会服务组织的运营成本,来自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拨款,占据了社会福利署和其他政府部门经费的47%。 “香港的社会服务机构不敢不透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戴海静告诉记者,善款运用的透明度,是决定民众参与义工服务的重要因素。比如义工机构要做项目,成本是多少、预算有多少、项目本身的运营花费、需要多少义工、会不会给义工付费、行政成本等数据必须披露,且要提交给社会福利署。同时,在义工组织、公益组织对外筹款时,筹款活动也需要提前向政府申请,获批后才能开展,并需要提供活动报告。 事实上,香港社会组织并没有对外披露的法定义务,但绝大部分组织都会在其网站上披露每年的运营信息,包括各种筹款活动、公益活动、财务报告等,以此提升机构的社会公信力。以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为例,其每年制作的年报中,关于资金来源和去向的页面,占据册子的五分之一,还会聘请专业的财务审计机构进行审查。 据香港社会福利署介绍,为确保公众获得优质的社会福利服务,加强服务的问责性,社会福利署和受资助的机构从1999年至2000年度起,分三年逐步推行服务表现监察制度。首先是和机构签订津贴及服务协议,列明双方责任、津贴基础、服务质量标准和成效标准等内容。同时,还要制定基本服务规定和16项服务质素标准(SQS),列明服务机构应当具备的质素水平,服务机构也可根据要求,以合适的方法应用于个别服务类别或服务单位中。 此外,香港社会福利署还要对这些机构开展服务表现评估。根据签订的服务质素标准,服务机构每年需向社会福利署提交自我评估报告,而社会福利署根据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定期检查、突击检查、面谈、实地探访、匿名调查等形式对机构进行评估。 义工精神: 让志愿服务融入生活 义工运动发展到第20个年头,眼下,香港正在积极推广第三层次的义务工作,倡导将义务工作融入生活中。对此,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相关负责人解释,他们鼓励义工将义务工作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融入日常生活,将义工服务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及态度,再进一步将态度转化成行动,让义工与服务受众透过义工服务都能得到生活新体验,“使大家都有所裨益、促进自我发展和丰富彼此的生活体验。” 对于第三层次义务工作,香港明爱青少年及社区服务总主任黎永开的理解更加直观,“比如,天气凉了,虽然你今天没有义工服务的安排,但还是主动去老者家里探望,给他们加衣服,换上厚被子,这时义工服务不单单只是一次活动,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具体到推广策略上,据香港社会福利署透露,将加强义工培训和管理,鼓励社区的小商户、中小企业运用专长和资源展开志愿服务。同时,鼓励跨界别、跨机构协作,推动年轻人、长者、退休人士、跨代家庭成员和中小企之间的隔代共融。 在此过程中,特区政府同样重视对义工的激励措施。如香港《税务条例》规定,民众捐100港元以上给慈善机构和信托团体可以免税,多捐则多免。香港地区青年人如果参加满8个小时的义工工作,就可得到一张迪士尼门票。 “对于香港而言,义工是一个重要团体,义工精神更是一种值得珍惜和发扬的精神。”据黎永开介绍,每年底,香港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义工嘉许典礼。全年表现优异的义工都会出席该典礼。获奖者将会得到嘉许状,表现极其优异者,其事迹还会被挂到联合国的网站上,“发展义工工作的内核,就是将最朴素的‘助人为快乐之本’,打造成这座城市最温暖动人的社会理念。” (据《华西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