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王勇 我国是海洋大国,有着1.8万公里的海岸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首先要对海洋有所了解。目前,我国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接触海洋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对于内陆的孩子们。针对这一情况,公益组织开始行动起来。 10月13日,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安利公益基金会和埃森克中国大陆区联合主办的青年献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大会暨海洋之美项目启动仪式在天津举行。 项目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在课堂内教授“感受海洋之美”系列教育课程,用VR设备将海洋带入课堂,让孩子们感受海洋的美丽,加深对于海洋环境的认识。 打造海洋课程 据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负责人李天峻博士介绍,项目发起于2012年,旨在通过课堂教育向社会公众传播海洋的科学知识,倡导保护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弘扬环保精神,形成全民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良好社会氛围。 课堂教育需要相应的课程,“目前市面上有一些读本,基本上是文字配图片,讲的是海洋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大人读起来也会有一些生涩。”李天峻表示,“我们觉得课程的形式应该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更直观、更愿意去体验海洋的美丽。” 基于此,项目邀请了十多名专业潜水员与摄影师,用3个月超过100次水下拍摄、测试,制作完成了VR教育课件,形成了90分钟的课程。 “都是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摄影师去拍的。”李天峻表示。 “我们希望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接触到海洋的基本知识,多媒体和VR的形式容易被学校选用,而且线上线下都可以用。学校可以当自然课讲,也可以进社区。”李天峻表示。 “我们希望青少年通过我们独创的VR课件,真实地感受到海洋的魅力,从内心发展出对海洋的热爱。”项目经理丁乙表示。 携手大学生志愿者 如何将这些课程引入学校呢?项目方开始和公益机构、潜水机构合作共同推广课程。例如,项目携手安利公益基金会与埃森克(AIESEC)中国大陆区推出了“海洋之美”活动。 埃森克是一个由在校高等学院学生或应届毕业生管理运营的全球性的青年学生组织。其“幸福微梦想”项目,通过中外志愿者组织活动、授课,为乡村的青少年打开看世界的窗口。 “我们埃森克中国大陆区这边,每年会在25个城市开展230余个公益项目,这些公益项目都是由大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及筹备的,非常需要比较专业的课程设计。之所以为什么选择海洋之美这个课件,有一定原因是我们很希望通过海洋之美的课件,让大家了解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4号——水下生物这个议题。海洋之美的课程形式非常有趣,素材本身也非常珍贵。”埃森克中国大陆区负责人郑嘉妮表示。 埃森克中国大陆区向各个高校的学生发放了项目申请,校园团队需要对课程进行设计、设立目标后进行申请。通过申请的团队需要进行经过培训,培训合格后,大学生志愿者们联系学校,在课堂上教授“感受海洋之美”系列教育课程,用VR设备将海洋带入课堂,让孩子们感受海洋的美丽,加深对于海洋环境的认识。 截至目前,已有10名来自6个国家的外国志愿者和20名国内大学生志愿者参与,10家社会组织支持项目进行,项目成员共到4所学校进行支教,线下影响市民超过1000人,线上覆盖人员超过11000人。 “总体来说效果非常好,连参与教材编写的北师大研究人员都表示没有想到学生有那么热烈的反响。”李天峻表示。 此外,项目还计划将课程做成3分钟、5分钟的小课件放在网上,老师和家长可以去下载给孩子看。 3年1000堂课 2018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安利公益基金会与埃森克中国大陆区延续“海洋之美”项目,发起“海洋之美·幸福微梦想”公益项目。 未来3年,“海洋之美·幸福微梦想”计划在中国沿海的中小学开展1000堂课,通过视频与VR体验互动、教师与资深潜水员共同授课的互动与开放教学方式,既呈现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仿佛触手可及,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同时老师也讲述海洋污染现状,与美丽的海底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学生深思,激发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埃森克中国大陆区还会引入国外志愿者的参与。“跨国大学生志愿者们将结合VR课件内容,在不同学校开展寻宝探险、海洋知识辩论赛、共绘海洋与食物链角色扮演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探索海洋生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用行动保护海洋生物。”郑嘉妮表示。 除了志愿者授课,项目会对学校老师进行培训,使学校可以自行开展课程。 “希望借助这些课程能够推动人们海洋意识的提升。”李天峻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