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王勇 有这样一家基金会,它在美国注册成立,却致力于改善中国的农村教育; 它有着严谨的组织架构,却几乎没有专职员工; 它依靠义工运行,却坚持了21年建设了346所学校; 它每年的善款只有数百万,但却支持了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公益项目; 它没有专职的公益人,但却获得了中国慈善领域的最高奖。 它是欣欣教育基金会。9月13日,欣欣教育基金会中美全体义工在人民大会堂获颁第十届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楷模”。 它是怎么做到的?9月15日-16日,2018年欣欣教育基金会“让爱同心,携手同行”全国义工大会在湖南举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欣欣和它的义工是怎么说的。 从21年前的捐赠开始 据欣欣教育基金会会长杨一青介绍,基金会最早起源于美国华侨邵中权等人的提议。 邵中权1929年出生于吉林通化,1968年全家移民到美国,后半生以餐馆为业。有感于家乡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1997年,他和几个同乡好友提议设立一个基金会,专门帮助提高中国国内乡村教育水平。 欣欣教育基金会就此成立,邵中权担任会长,并于当年回到东北建设了第一所欣欣学校。“欣欣的初心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在不漏雨的教室里上课。”杨一青表示。 1999年,基金会在加州政府登记注册,经联邦批准,成为正式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本着雪中送炭的原则,帮助中国偏远贫困农村山区的学校,配合中国政府一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 到2001年,基金会捐建的学校达到了20所。基金会进行了改组,创会理事们将接力棒交给了下一代理事。即创会理事长、推动美国华文教育的先驱祖炳民之后,热心公益的华人企业家臧大化担任了第二任理事长,为欣欣制定了发展战略,并开始吸收义工。 欣欣由此进入快车道,2005年援建学校达到了218所,2008年达到316所。援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包括理事们在内的华侨的捐赠。“基金会是桥梁、阶梯,让爱心人士可以帮助祖国的孩子们。”杨一青表示。 从学校建设到软硬件全方位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的环境不断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欣欣的教育公益项目也在发生变化。 据基金会理事长丁永庆介绍,欣欣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学校的建设及改造;第二阶段是基础设施的改善;第三阶段是教学方案的实施;北京代表处的成立则标志着第四阶段的开始。 随着捐建学校的增多,2004年开始,包括邵中权在内的理事们每年都会回到国内回访欣欣学校。通过回访,基金会发现有些欣欣学校在政府的投入下进行了更新建设,有些已经合并到新的学校。 硬件方面政府的投入逐步加大,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环境变了,我们是不是就完成任务,终止我们的行动呢?”杨一青强调,偏远贫困地区学校对学习环境改善的需要依然存在。 孩子们需要书籍,孩子们的生活、卫生、保健、习惯需要改善,学校需要设备和器材,老师们需要提升教学水平…… 在继续坚持捐建学校的同时,基金会推出了培训计划:2005年启动教师培训计划,从英语培训开始,逐步扩展到计算机培训,后来又增加的校长培训。培训方式包括定期线下培训和日常线上培训。 电子化教学项目:2005年开始发起“计算机实验室计划”,目标是让所有欣欣学校配备电脑,通过学习“编程一小时”等课程,让孩子们体会科技和网络的神奇,接触外面的世界。 图书计划:2007年实施一人一书计划,捐赠图书的同时帮助学校建立图书室、图书角,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类阅读活动。 设施改善项目:包括教学用房、用具等各类设施的改善。 最近几年,欣欣还开发了中美学生之间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项目。 所有的欣欣学校都可以申请加入这些计划。 本着致力于为最需要帮助的农村学校提供及时雨、雪中炭,让乡村儿童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以培养欣欣孩子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精神,伴随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参考农村学校的需求,欣欣实施了一系列软硬件项目,累计捐赠善款达一亿元,两千余名教师和校长受到培训,超过四十万孩子从中受益。 不断壮大的中美义工队伍 尽管有这么多的项目,每年要对300多所学校进行维护,但欣欣教育基金会却一直依靠义工在运作。从基金会建立之初就是如此——所有的理事们都是以义工的身份在参与。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基金会已经拥有长期参与工作的义工数百人,包括在美国的义工和国内的义工两部分。 在美义工主要是爱国华侨。最初是邵中权这样的由大陆去台湾后转去美国的老一辈华侨,他们既是捐赠人,也是义工。随后更多由台湾成长、完成本科学业后赴美就读研究生院、事业有成的华人华侨们也加入进来。现在,越来越多国内赴美就学就业的年轻一代也受到感召,主动参与进来。 2013年,欣欣教育基金会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支持下,在民政部登记设立代表机构。为了保证北京代表处的运作,基金会才开始有了一名专职员工。2017年根据法律要求,转移到北京市公安局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办公室登记管理。 与此同时,国内的义工队伍也开始迅速壮大。来自侨务系统、教育系统、社区、基金会其他合作方的义工纷纷加入,为基金会持续协助国内农村教育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持战斗力的诀窍 一般来说,义工没有办法和专职员工一样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与效率,但欣欣教育基金会却做到了21年持续发展,他们依靠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精神的凝聚。邵中权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回报社会。那么,如何回报社会?“只要放一点温心在教育上,就能祝福许多孩子一生。只要给孩子们一点机会,他们就可能开创美好的将来,一代就会比一代好!”邵中权表示。 作为精神领袖,邵中权的这种想法被基金会传承下来。基金会每年均安排专门的预算进行学校考察与访问,访校时与孩子的交流则强化了义工们的这种认知。 其次,严谨的组织架构。虽然都是义工,但基金会的组织架构是十分明确的。基金会实行理事会下的会长负责制。 基金会学校联络部、学校发展部、教育专案部、学生活动部、公共关系部、人力资源部、财务审计部、信息技术部、青年部。每个部都有专门的义工负责,责任到人。 此外,还有在北京设立的代表处,在国内代表基金会合法有序地与政府各级单位、企业、教育院校及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邀请国内志同道合者加入基金会作为义工。 再次,互联网等技术的专业运用。基金会的美国义工中很多曾在硅谷的计算机行业工作过,因此,很早就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基金会,开发了基金会官网、学校项目管理系统、邮件系统等。 以学校建设改善项目为例,据基金会学校发展部副部长戴飒介绍,欣欣学校可以自己或通过学校联络专员,在学校项目管理系统中提出申请,系统会发送邮件到对口负责该学校的义工,之后项目小组会开会依据申请中的情况说明和之前访校后提交到系统中的学校情况进行审核。即使远在美国,也不会影响具体的工作。 第四,积极邀请合作伙伴的参与。一是在登记管理机关——北京市公安局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办公室的支持下,依托主管单位国务院侨办,与各地侨办、教育局合作筛选学校,推进项目实施。 二是作为教育类的基金会,欣欣很早就和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达成了合作。例如,2016年,欣欣教育基金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合作的线上师资培训平台——云桥学院上线,依托移动互联网,为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提供云端陪伴式专业发展服务,服务了25个省市346所偏远贫困欣欣农村学校的几千位教师。该项目2017年获得了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组织承办的第三届“教博会”——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项“SERVE”奖。 三是与公益组织等机构合作。微软(中国)、歌路营、新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浪扬帆公益基金、向荣公益基金会、扶轮社、青树基金会、树华基金会,PLUS慈善信托基金等都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 第五,赋能合作伙伴和受益对象。一方面,在项目实施中积极发挥合作伙伴和受益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不仅让欣欣学校的老师通过云桥学院等接受培训,也可以成为培训者;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微信群等进行互助教学研究。 一方面,鼓励吸引合作伙伴和受益对象成为欣欣的义工。例如山东的欣欣学校老师于晓红就加入了教育专案部,并成长为国内教师培训工作的负责人。 下一个20年义工体制走向何方 基于过往的成就,2018年1月,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推荐、北京市公安局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办公室支持下,欣欣教育基金会以“欣欣教育基金会全体中美义工”为申请团体,提交了“慈善楷模奖”的申请资料,并最终获奖。 这一表彰对欣欣义工无疑是极大的鼓励,但并没有让基金会和义工们忘乎所以,而是更加警醒。在义工大会上,理事长丁永庆和会长杨一青专门拿出时间向义工们征集问题与意见。 在义工们看来,基金会还有以下一些问题待解决: 一是如何加强与欣欣学校的联系。基金会的普查结果显示,欣欣建设的346所学校中,还存在的有319家所,其中41所学校失联。“我们去联系的时候,很多学校并不积极。”广西的学校联络专员表示,这直接影响后续项目的实施。 二是如何进一步激励义工。据丁永庆介绍,美国的很多义工由于住得比较近,不仅能保证每月一次例会,而且几乎每周都会见面。中国的义工由于分布距离的原因,很难见面交流,为此现在每年举办一次全国义工大会。 但国内的义工们觉得仅仅这样是不足的。义工本身并没有报酬,更需要采取相应的形式进行激励。 三是如何加强中美义工之间的交流。目前,基金会各部部长以上都是美国的义工,而随着项目的增多,国内义工需要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一方面沟通存在时间间隔,并不都能及时处理;一方面同一个国内义工因为项目常常会对接不同的部长,导致重复工作。 四是如何对欣欣的项目进行评估。目前欣欣并没有人负责项目的评估工作,具体效果如何还停留在照片、文字说明阶段。 五是如何加强欣欣的品牌塑造。目前欣欣在公众层面的知晓度还很低,导致义工们在推广欣欣的时候难度重重。尽管欣欣设有公关文宣部,但目前很多职位都是空缺的。 对于这些问题,丁永庆表示,一是需要专业的人去实施,二是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这对基金会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