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用3D技术为残疾人制造义肢;养殖蚯蚓,改良土壤;改变村落格局,促进村民就业;建设驿站促进社区儿童健康管理;以诗歌温暖留守儿童心灵;用专业心理学课程推动青少年品格成长;在社区、学校开展食育,以食物链接世界;为心智障碍人群提供保险产品…… 这些领域各异、风格各异的项目,原本毫无关系,却在9月1日的上海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将他们汇聚到一起的,是由上海明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安徽李恩三慈善基金会、易才集团共同主办的首届明日益才·海派青年社会创新大赛。 这些项目的实施者既有企业,也有社会组织(民非),也不乏没有注册的团队。“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希望发掘的是能解决社会问题的青年和模式。我们并不介意你是公益的人、商业的人,或者什么组织都没有的人。”安徽李恩三慈善基金会创始人、易才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浩强调。 海纳百川的社会创新大赛 2018年3月,明日益才·海派青年社会创新大赛正式启动。据主办方介绍,大赛旨在推动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构建良好的社会机制。打造未来社创领袖,助力对中国当下的社会问题有思考并愿意付诸行动的青年创新创业者们。 大赛虽然冠名“海派”,但参赛对象并不限制地域。据明日中国基金会理事长廖立远介绍,之所以要强调“海派”,体现的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与踏实勤奋、讲求实效的精神。 基于这一理念,大赛对参赛者并没有提出年限、资质、获奖情况等方面的门槛。“只要是解决社会问题,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就可以,而且社会问题是由选手来定义的。”廖立远强调。 “从未来培养来说,真正优秀的项目在不同的阶段可能组织形态是不一样的。早期可能什么结构都没有,发展到一个阶段可能要注册一个公益组织,再做着可能又会发现有一部分可以商业化。”李浩表示。 海纳百川的理念吸引了众多致力于社会创新的青年和项目。大赛收到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河南等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名申请,最终有近120个项目参赛角逐赛事的各项大奖。 参赛项目涉及教育、环保、社区发展、扶贫、弱势人群关爱、文化艺术等十几个领域。据李浩观察,这些项目有用新技术解决问题的,有从产品和内容上创新的,有填补理论运用空白的,还有跨界运用的,充分显示出创新的特色。 参赛青年既有大学生、留学生,也有教师、创业者、公益人等。“他们有情怀,能身体力行,还能够有影响力。”李浩表示,“比我预期的要好。” 创新人才培养的陪伴式服务 经过项目海选,最终16个项目进入复赛通关营。与一般的项目大赛不同,在复赛通关营参赛选手需要脱离自己原有的项目,开创新的模拟项目,完成创业历程。 主办方表示,其目的在于考察、训练选手的创新思维和领导力、协调力、学习和融汇贯通以及现场资源的整合能力等。 “项目是需要的,因为评判得用载体,但比项目更重要的是人。我觉得大赛的第一意义是发现真正优秀的人。”李浩强调。 最终8位选手站上了9月1日决赛的舞台上。决赛的设置同样考验选手的能力。面对由著名VC投资人组成的投资委员会,以及由学术和社会创新领袖组成的专家联合组成的“龙潭虎穴”,他们有5分钟时间向专家展示自己的项目,然后在10分钟之内,现场和投资人谈判投资意向。 每个项目现场获得的投资意向总金额,和社创专家评估的社会价值加总,成为8强选手是否再进一步的依据。最终大赛评选出社创项目金奖1名、银奖1名、铜奖2名、优胜奖4名、通关营最佳人气奖1名,共计9个奖项。 这些项目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奖金,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获得持续性的陪伴式服务,包括: 陪伴式服务之人力资源服务。易才集团将为所有报名参赛的选手提供人力资源相关的公益陪伴式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为机构员工办理社保统筹管理和薪酬管理服务、提供国家人事劳动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咨询服务、提供各地社保政策变动的相关信息。 陪伴式服务之师徒制计划。易才将网罗活跃在商界、公益领域、创投界、高校及商学院、人力资源行业及金融财务管理等各领域和行业的大咖专家担任参赛选手的导师。 陪伴式服务之“明日执行长”计划。公益慈善类的优胜获奖的社创项目将加入“明日执行长”计划,并获得来自“明日中国”的全方位服务。 安徽李恩三慈善基金会与明日中国未来还将共同发起设立“社创青年公益创投专项基金”,提供全方位培训、资源互通的陪伴式服务。 商业与公益的跨界融合 由于参赛选手的项目和团队状态各不相同,最终主办方提供的陪伴式服务分为商业和公益两个维度。“可以走公益的路,也可以走商业的路,对于不同的路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的机制和不同阶段的陪伴解决方案。” 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大赛的主办方本身就来自于商业和公益。 主办方之一,易才集团是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而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浩在大学期间就发起了环保公益社团,并且在2013年发起成立安徽李恩三慈善基金会,逐渐将公益与商业相结合。 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尤其是公益人的发展自然成为李浩关注的重点。“中国公益事业真正缺少的是有能力的公益创业人。”李浩强调。 因此,李浩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公益创业人成长起来。“搞人力资源、专业培训是我们的专长,我们可以把这些共享出来,免费支持公益创业者。这对我们自己也是有示范意义的,我们希望和公益组织一起成长。” 与此同时,大赛的另一家主办方,上海明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明日中国),则始终以“打造卓有成效的现代公益领导人”为使命,在明日伙伴、明日执行长等人才支持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希望有这样一群社创人,能发现某个社会问题并愿意去解决,同时证明自己可以通过怎样的创新方式来解决。”廖立远强调。 大赛各主办方的共同努力最终呈现为“明日益才·海派青年社会创新大赛”。这一做法本身无疑也是一种社会创新,最终会产出什么样的结果,还有待观察。 “明年我们会根据实际的情况去调整。”李浩强调。 ■ 本报记者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