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于俊如 一双穿了十几年的皮鞋,被他亲切地称为“老朋友”,即使鞋底磨得发亮,外皮也有些破损,这位“老朋友”也只亮相于正式场合,更多的时候,他是与拖鞋为伍。用他的话来说,让身体舒服了,脑子才更能集中精神。 可就是这样一位生活随性、不愿受束缚的人,却将“严谨”贡献给了他的公益事业——2006年,在其60岁的时候,他不顾亲友奚落,创办了“爱心奖”,以现金的方式,表扬善心楷模,提升社会正能量。 虽然他提供了绝对优势的资金量,但是他不冠名、不揽权,成立专业委员会,甘愿接受其制约。 他就是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爱心奖”项目的创办人林添茂。如今73岁的他依然奔走在企业运营和公益项目运营的第一线,自称代表着中小企业践行公益,希望以自身影响带动更多的中小企业行动起来,因为他觉得,做公益慈善是在积累福报,不仅仅是受助人获得福报,更重要的是自己获得福报,家人获得福报。 今年是第13届爱心奖,奖金提升至13万美元,在华人世界的爱心慈善奖中名列前茅。 8月17日,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第13届·2018爱心奖终审会议结束,7名获奖人最终脱颖而出。 《公益时报》记者有幸见证整个终审过程,并专访了这位爱心奖创办人林添茂。 有知名度、有团体、有组织的机构将获得更多青睐 《公益时报》:今年的获奖人中,有牛根生为代表的大企业家,也有草根公益组织,我们采用了什么样的选取标准? 林添茂:爱心奖从2006年创办至今,关于获奖人的地域、行业、类别等比例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是爱心奖的获奖人中每年都会有行业领袖入选,这个源于我对公益的深层思考。慈善无国界,慈善也更需要有人来引导,这些行业领袖是我的引路人,是我未来做慈善要学习的榜样。 在西方,做慈善做的最好的是比尔·盖茨、巴菲特,在香港是李嘉诚,在内地则是牛根生、曹德旺,还有比较年轻的马云、马化腾等,我希望在中国做慈善做得比较好的先驱能来参选爱心奖,这样可以将中国人的慈善事迹在华人范围内、在世界范围内宣扬。 今年牛根生获奖,在我看来,他能来领奖,不是我颁奖给他,而是他颁奖给我,因为这意味着他对我的肯定。 另外,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是做善事不为人知,所以造成社会上为富不仁的印象。我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对社会做出很多贡献的人,让他们做的事情能够被看到,扭转为富不仁印象的同时,也能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慈善。 《公益时报》:除了行业领袖,你更青睐什么样的草根组织? 林添茂:第1~9届爱心奖甄选集中在港澳台地区,第10届开始进入内地,两岸四地共选爱心楷模。在这过程中,我们适时调整评审机制,甄选最具代表性的得奖人,涵盖基层慈善楷模、爱心企业家、非牟利团体领袖,以及公益慈善观念引领者、先行者。 从经验而言,过去的奖金是直接发到获奖人的手里,对于大的企业运作的公益项目,在用钱上比较严谨,但是草根组织相对差一些。“我给你的奖金不是让你去买菜的”,但是我不好干预,该拨的钱款还是会拨付下去,总是会两难。 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做的比较好的代表,比如: 第6届·2011爱心奖得奖人(香港特区)慈恩基金会创始人简耀光,将所得爱心奖奖金共计港币21万元全数捐出,于贵州省开阳县永温乡建造一所港澳台湾爱心卫生院。 第11届·2016爱心奖得奖人(中国内地)梁永宁,用得奖的9万美金设立爱传递奖,用于奖励和鼓励更多不仅自强不息,还积极帮助他人的残障人志愿者。 第11届·2016爱心奖得奖人(台湾地区)王詹样基金会主任委员、台塑企业集团总裁王文渊,将爱心奖9万美元奖金全额投入公益,并且加码,捐赠给台湾法务部,一起在其他狱所扩大办理“爱滋防治及监狱戒毒班”计划,期望帮助更多毒品犯回归正常社会及家庭生活。 第12届·2017爱心奖得奖人(中国内地)牵手心园爱心团队创始人袁存权,用奖金购买种子、化肥、养蜂设备等,更大规模地开展爱心润山村产业扶贫、爱心助残,用自学的养蜂知识帮助残友自立创富。 今年,台湾地区获奖人之一,永瑞慈善事业基金会、江许笋文教基金会、财团法人升恒昌基金会、财团法人中华传统文化基金会四家基金会创办人江松桦,已经明确将13万美元全额奖金用于多项公益计划,另捐赠一倍经费,合计26万美元,共襄盛举。 基于以上这些公益实践,我们也适时作出调整,由原先的奖金给个人,改为奖金必须用于有规划的公益项目。因为我们的奖金是逐年增加的,今年是13万美元。随着奖金的逐年增大,有知名度、有团体、有组织的公益机构将获得更多青睐,这样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 《公益时报》:关于获奖人的地域、行业等方面的争论,目前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林添茂:草根慈善家需要有,大的企业慈善家也需要有,谁来决定谁应该得奖呢?我捐赠了大概85%的资金,是创会主席,也是奖项的召集人,但是我没有决定权,我们采用委员会投票的方式,对于参选人,我们会进行初审、面对面的复审、终审,完全由30位评审委员会委员投票产生。 看看本届爱心奖委员会委员名单:香港特区政府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续任本届终审委员会主席,其他评委包括:中联办台务部前部长唐怡源、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朱锡生、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饶锦兴、台湾卫生署前署长杨志良、台湾统一企业前总裁林苍生、法鼓山人文社会基金会秘书长李伸一、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前副局长许晓晖、TOM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国猛、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何大光、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高雁及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吴小莉等30名政、学、商、媒体等各界人士。 这个名单不是固定的,每年都会都变化,每个人的视野和朋友圈都不同,这就保证了相对的公平和公正,无论会上如何争论,最终的人选都是大家投票选举出来的。 中小企业家的公益思路 《公益时报》:当年为什么会想到做爱心奖? 林添茂:贫困和爱是创办爱心奖的根本动力,当时是先由爱家庭开始,改善家庭的生活,改善父母的生活。 爱心奖成立的时候我60岁。也曾有人质疑说:“你成立这个奖项有什么资格?我们都不敢。”我说今天你捐钱给人家,其实是你的福报,不是对方的福报。如果我现在不成立,就没办法享受这个欢喜,享受不了这个福报。 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大企业家,肯定有他的思考和逻辑,也需要有他的福报。我颁奖给大企业家,我不需要跟他募款,这个让我心里非常欢喜,这也是我做生意的动力。 如果现在我还需要别人捐款给我,我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人生什么最重要?一个人一日三餐最重要。为自己、为家庭,甚至惠及兄弟姐妹,但是温饱之后怎么才能获得欢喜? 我太太曾经质疑我,你为什么不捐款给亲戚朋友,不给父母更多的照顾、儿女们改善生活,孩子们都要租房子住? 我的理念是,如果儿女不能接受教育,生病没钱医治,那是我不对。但是培养他们有了能力有了基本收入之后,改善生活的事情是需要他们自己努力的。至于兄弟姐妹也不是穷到三餐不继,能够过基本的生活。我给你钱是要你去做好事的,至于要过好日是需要你自己去努力赚钱的。 所以我要做公益慈善。我生于台湾,创业于香港,我认为海峡两岸三地需要文化交流,而慈善是最没有争议的选择。都是华人,都是同胞,年轻人还缺乏了解沟通,我们要做的就是融合,文化的融合,而这最基本的就是爱心。 《公益时报》:爱心奖项目做了十几年,有没有人质疑过?此外,你还有什么想分享的? 林添茂:台湾慈济的证严法师曾经亲自对我说:“这些都是你应该做的,做慈善只要去做就对了,不用去管那些非议。” 爱心奖的理念是要做成华人世界的大奖,但是如果李嘉诚做一个李嘉诚爱心奖,一下子就是世界性,不像我,作为中小企业,要等20年。 我从零开始做,要做到世界性的爱心奖,我是各种不够,能力、人才、金钱、经验等,我是需要累积的。但是我的思路很简单,一个是做好事的人要表扬他们,另一个是,中小企业在适当机会的时候应该多做一些善事,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中小企业做公益善事。 《公益时报》:刚刚提到了李嘉诚爱心奖,你为何没有冠名? 林添茂:这是很多人总会问到的问题,也会提出很多顾虑和思考,但是最终他们都认同了我的观点,冠名会有局限,我认为这个项目要持续传承下去就不能冠名,另外也欢迎出现更多的爱心奖,慈善不惧竞争,越多越好。 我成立了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但是我主要做的是爱心奖,把爱心奖作为基金会的一个项目来运作,另外,我在考虑成立慈善信托基金,这样可以有个团体来接班,持续运作爱心奖。 我生于台湾,从小就受到台湾慈济的影响,台湾的募捐靠的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月一两百元台币的捐赠。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母亲瘫痪在床,虽然有家人可以照顾,瘫痪在床怎么洗澡?具体的专业手法还是需要专人帮助,慈济就有专门的团队,到你的家里协助你们帮病人洗澡。他们对卫生等基本事务的专业化操作让我印象深刻,后来看到李嘉诚基金会的运作,我学到的最直接的是一种精神,一个是做事业的精神,一个是做慈善的精神。 爱心水滴汇流成海,真的需要百年。一个奖项有影响力至少要做百年,精神可以有,但是在我的有生之年不会吹牛,目前的规划是2020年扩展到全体华人,到第20届的时候是全球,规划不能超过10年。 链接 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第13届·2018爱心奖获奖名单 台湾地区: 江松桦:昇恆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志玲:台北市志玲姊姊慈善基金会董事长 陈荣基:佛教莲花基金会董事长 简文秀:亿光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中国内地: 牛根生:老牛基金会创始人、蒙牛创始人 凌锋: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创立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 蔡海炳:钢丝善行团管委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