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果没有微信,也没有99公益日,那么互联网公益该怎么做?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心里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7月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捐赠方代表、明星公益粉丝团、政府部门代表以及公益组织代表等走进宁夏固原,对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宁夏项目地进行了实地探访。“幸福家园支持的村庄,村民全部提前脱贫。”这是当地人对该项目最简单却也是最中肯的评价。 2007年,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相关单位启动了“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以10元一棵树的小额捐款模式,借助互联网面向海内外募集善款。十年来,项目影响并带动全球超过3500万人次捐赠5500余万元,援助中国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种植生态经济树超过1500万株,绿化荒山荒地面积超过11万亩,贫困地区受益农户达15000户。 十年前,互联网信息技术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社会上关于“生态扶贫”的声音也比较弱;通过十年的摸索实践,该项目逐渐融合了生态建设和消除贫困两大难点,开创了自然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公益新模式,对其他扶贫项目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将生态保护和扶贫结合起来 我国西北部地区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沙化现象比较严重,这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靠天吃饭是很多地方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导致当地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在一些贫困地区,向自然要地的情况也十分严重,过度开垦山地、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很多公益机构在探索的方向。 中国绿化基金会希望通过“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帮助当地贫困家庭实现劳动脱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进一步增进全社会对环境保护、扶贫减困的认识,使生态建设与扶贫减困等行为成为更多公民的自觉行动。 甘肃省通渭县是该项目的首个试点地。据了解,通渭县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和全国4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46.82万人中,贫困人口为10.49万,人平均年纯收入不足900元。该县县域内沟壑纵横,资源禀赋较差,农民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同时,过度开垦山地的情况屡屡发生,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下转07版) ■ 本报记者 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