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陈蓬:我们要不断探索网络公益发展规律
中国绿化基金会:当年我们这么做生态扶贫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专题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8年07月3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专访中国绿化基金会秘书长
陈蓬:我们要不断探索网络公益发展规律

    中国绿化基金会秘书长陈蓬在2018年宁夏项目地探访活动中致辞(中国绿化基金会供图)

    《公益时报》:你曾到很多地方进行调研,在生态保护和扶贫等方面看到了哪些变化?

    陈蓬: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我们国家发展方式的一大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总体来说,我觉得社会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很多,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也很大,对生态建设也很重视。

    当然,这其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在社会参与力度方面,生态公益项目募集到的善款与教育、卫生、扶贫等领域相比还是很低,因为生态项目周期比较长,见效也慢。但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公众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我们开发更好的线上线下参与渠道。

    《公益时报》:“生态扶贫”的理念最近几年提的比较多,但十年前中国绿化基金会就已经开始在这个领域进行实践。当年发起这样一个生态扶贫公益项目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蓬: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的人口贫困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也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如何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点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另外,西部贫困地区需要绿化,但是发动大家每个人拿出三五元钱去西部植树也不现实。所以我们想到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捐赠、植树活动把西部地区和广大网民连接在一起,不管捐赠多少你都可以参与这个项目。捐赠额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我们就会找到合适的地点将项目落地。在这个过程中,公众、企业、政府、农户等各个环节都参与了进来。

    《公益时报》:前不久,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项目地探访活动。这次活动吸引了易烊千玺等明星粉丝团,而且他们都是自费参与。你如何看待明星名人以及粉丝团对于公益事业带来的影响?

    陈蓬: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工程,需要长期投入,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明星的一言一行能够影响并带动一批人关注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社会上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同时也能够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

    对于粉丝来讲,在追星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也会受到影响,比如通过跟随明星做公益来支持他们,对自己来说也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在这方面易烊千玺粉丝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公益事业来说,明星及粉丝公益能够产生“1+1>2”的效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益时报》:十年前没有微信,也没有99公益日,但是基金会的生态扶贫项目紧紧抓住了时代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生态扶贫”方面做得非常好。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陈蓬:“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网络筹款方面我们行动比较早,比如说十年前我们就创立了“中国网络植树节”这个品牌项目,现在很多机构也推出了类似的筹款项目。另外,我们还积极推动志愿者现场体验和网络反馈系统建设,对于行业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互联网+生态扶贫”的主题没有变,我们一直在坚持。最早我们还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募捐,互联网技术升级换代了,我们就跟着升级换代,将业务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公益时报》:一个项目能够坚持十年确实不简单,最重要的还是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陈蓬: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能够和大家分享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的建设要贴合国家的决策部署,及时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第二,公益项目的设计、开展要紧密结合广大公众的需求,要和公众的需求合拍;第三,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重视科技创新对公益事业产生的影响;第四,要不断创新自身的管理手段和理念,由松散的管理走向规律性的管理。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公益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网络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市场细分做专门的研究工作,比如说哪个地区捐的钱最多、哪些群体愿意给你捐钱、在什么时间段捐钱的最多等。针对这些分析,公益机构要做好相应的对策。

    《公益时报》:中国绿化基金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成立的最早的基金会之一,你觉得这么多年来基金会的发展理念及工作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蓬:中国绿化基金会已经走过33年的发展历程,这其中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来说还是朝前发展的。我们从过去单一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逐步转向综合性发展,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防止沙漠化、传播生态文化等一系列工作。

    在筹款方面,我们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社会捐款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出击。基金会的工作也从零碎化转向品牌化,培育除了绿色公民行动、百万森林计划、幸福家园-西部绿化行动、自然中国等一批品牌项目,从依靠民间和企业转向多方协作,同个人、企业、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等各方面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 本报记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