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公益时报》:你曾到很多地方进行调研,在生态保护和扶贫等方面看到了哪些变化? 陈蓬: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我们国家发展方式的一大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总体来说,我觉得社会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很多,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也很大,对生态建设也很重视。 当然,这其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在社会参与力度方面,生态公益项目募集到的善款与教育、卫生、扶贫等领域相比还是很低,因为生态项目周期比较长,见效也慢。但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公众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我们开发更好的线上线下参与渠道。 《公益时报》:“生态扶贫”的理念最近几年提的比较多,但十年前中国绿化基金会就已经开始在这个领域进行实践。当年发起这样一个生态扶贫公益项目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蓬: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的人口贫困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也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如何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点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另外,西部贫困地区需要绿化,但是发动大家每个人拿出三五元钱去西部植树也不现实。所以我们想到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捐赠、植树活动把西部地区和广大网民连接在一起,不管捐赠多少你都可以参与这个项目。捐赠额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我们就会找到合适的地点将项目落地。在这个过程中,公众、企业、政府、农户等各个环节都参与了进来。 《公益时报》:前不久,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项目地探访活动。这次活动吸引了易烊千玺等明星粉丝团,而且他们都是自费参与。你如何看待明星名人以及粉丝团对于公益事业带来的影响? 陈蓬: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工程,需要长期投入,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明星的一言一行能够影响并带动一批人关注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社会上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同时也能够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 对于粉丝来讲,在追星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也会受到影响,比如通过跟随明星做公益来支持他们,对自己来说也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在这方面易烊千玺粉丝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公益事业来说,明星及粉丝公益能够产生“1+1>2”的效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益时报》:十年前没有微信,也没有99公益日,但是基金会的生态扶贫项目紧紧抓住了时代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生态扶贫”方面做得非常好。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陈蓬:“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网络筹款方面我们行动比较早,比如说十年前我们就创立了“中国网络植树节”这个品牌项目,现在很多机构也推出了类似的筹款项目。另外,我们还积极推动志愿者现场体验和网络反馈系统建设,对于行业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互联网+生态扶贫”的主题没有变,我们一直在坚持。最早我们还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募捐,互联网技术升级换代了,我们就跟着升级换代,将业务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公益时报》:一个项目能够坚持十年确实不简单,最重要的还是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陈蓬: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能够和大家分享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的建设要贴合国家的决策部署,及时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第二,公益项目的设计、开展要紧密结合广大公众的需求,要和公众的需求合拍;第三,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重视科技创新对公益事业产生的影响;第四,要不断创新自身的管理手段和理念,由松散的管理走向规律性的管理。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公益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网络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市场细分做专门的研究工作,比如说哪个地区捐的钱最多、哪些群体愿意给你捐钱、在什么时间段捐钱的最多等。针对这些分析,公益机构要做好相应的对策。 《公益时报》:中国绿化基金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成立的最早的基金会之一,你觉得这么多年来基金会的发展理念及工作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蓬:中国绿化基金会已经走过33年的发展历程,这其中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来说还是朝前发展的。我们从过去单一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逐步转向综合性发展,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防止沙漠化、传播生态文化等一系列工作。 在筹款方面,我们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社会捐款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出击。基金会的工作也从零碎化转向品牌化,培育除了绿色公民行动、百万森林计划、幸福家园-西部绿化行动、自然中国等一批品牌项目,从依靠民间和企业转向多方协作,同个人、企业、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等各方面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 本报记者 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