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人物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2018年“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在京启动
跨越2000公里的距离 他们在书写同一种热爱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人物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跨越2000公里的距离 他们在书写同一种热爱

    罗伟说:“我想一直学音乐,长大去做音乐家。”

    在学习尤克里里的卢廷玉。腾讯音乐供图

    有些古老而动人的旋律,发于远山;有些纯真而爱乐的孩子,童年有梦。

    从北京向西南2000公里,我们去探寻藏在远山里孩子们的梦想。

    一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

    而生活在北川高山深谷里的羌族,习惯将自己的村寨建在山腰,高山峡谷,即使山脚下阳光灿烂,半山腰也都是云雾缭绕,一出门就脚踩祥云,被称作“云朵上的民族”。

    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就来自中国古羌族,《史记》记载:“禹生西羌”。古羌文化,也被人们喻为“东方的玛雅文化”。

    羌族人民天生能歌善舞,有谚语形容——“会说话就会唱歌”。当地民间歌谣丰富多彩,民间乐器品类众多且流传久远。“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被唐代诗人王之涣写在《凉州词》的羌笛,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对音乐的热爱,深深种在了这个民族的血液里。

    罗伟,11岁,小学五年级,家住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片口乡东江村。

    在每天上学的路上,他都在哼唱着学校里刚刚教过的一首歌。在腾讯音乐的小伙伴到来的那一天,他正在哼唱着“我们都是好朋友,让我们来手牵手”。

    跟着他的脚步,来到罗伟所在的学校,北川县片口小学,今天,这里的孩子正在上音乐课。课堂上的孩子们,笑容灿烂、神情认真、眼神坚定。

    刚9岁的卢廷玉,现在上小学三年级,她说:“喜欢音乐,最喜欢尤克里里。”

    当他们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很多没有上课的孩子趴在门外看。给他们上课的音乐老师说:“这些孩子绝对是喜欢音乐,他开始可能是出于好奇,然后发现他对音乐充满了一种渴望。”

    二

    然而,这样的一堂音乐课,来的并不容易。

    卢廷玉每天都要走重重山路到学校。

    而对要去那里上课的老师而言,更是一趟十分艰难的旅程。他们要从几十公里外的绵阳市赶来,翻山、越岭、趟河,再加上恶劣的天气,甚至还有因泥石流塌方造成的道路阻断、车子经常抛锚爆胎在半路上……上一节音乐课光来回就要四五个小时。

    当孩子们与老师从不同的地方相聚到学校,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一切距离不再,这一刻,只有音乐与笑声陪伴。我们翻过每一座高山、趟过每一条大河,都已镌刻下了爱的印记,而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只是为了让距离不再。

    自从开启这段音乐之旅,老师已经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442天的美好时光。

    但是,现实差距并不能让人忽略。大山阻隔,经济落后,这些学校并没有足够的条件让孩子们学习音乐。当城市里的孩子可以花几万块去学习音乐,可以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吉他,可以坐在家里弹钢琴的时候,全国很多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与农村,都没有音乐教育器材,没有音乐教师,也没有上音乐课的空间。如果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更为丰富多元的音乐资源、学习愈加灵动有趣的音乐知识,那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将会是一个更加多彩的天地。

    “如果我们有自己的音乐老师和专门的音乐教室就好了”,——这是很多孩子想了很久却不敢奢求的愿望。

    重重高山,阻隔了孩子们的梦想。而现代文明的发展,则冲击了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当地积淀醇厚的民间艺术宝藏也被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其中的很多至今不为世人所知。羌笛,这个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民族乐器,正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羌笛自清末就已失传,28岁的黄景河,可能是百年来为数不多的会吹羌笛的人。

    两千年前的那一曲表达思乡的羌笛声,声声入耳,拨人心弦,现在听来,更多了一丝悲壮与凄凉,诉说着当地民族音乐文化渐渐隐没与消失的心酸与无奈。

    三

    6月21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发布“腾讯音乐公益计划”,其中将联合陈一丹基金会在北川县东升村建一所专门的音乐教育空间:“乐圃音乐空间”,希望圆北川孩子们的一个小小的愿望。

    这个专为音乐公益教学而精心设计的空间载体,将阅听空间、造乐空间、多媒体功能厅和文化艺术区融为一体,未来的日子里,知名音乐人、歌手志愿者、爱心企业和机构都会陆续相聚在“乐圃音乐空间”,打造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以音乐助力北川山区孩子们的梦想。

    “乐圃音乐空间”的第一站选择北川,可能有更加深刻温暖的寓意。

    2008年那场令人震惊和悲伤的大地震,北川遭受重创。10年的家园重建过程,也是北川人10年的心灵复苏痊愈之旅。北川大山里的孩子们渴望认识大山以外的世界、渴望拥抱同龄孩子正在享受的现代生活。

    用音乐疗愈创伤,用音乐滋生力量,用音乐带来阳光与希望,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更好成长,这是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陈一丹基金会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期待。

    跨越物质条件的障碍,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感受音乐魅力、实现音乐梦想搭建一座美丽的“音乐彩虹桥”。如腾讯音乐娱乐集团CEO彭迦信所言:“乐圃音乐空间能够真正丰富边远地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拥有一样的机会和条件,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用音乐认知更美好的世界。”

    儿时的教育影响一生。作为同样出生于四川的少数民族音乐人,莫西子诗也与腾讯音乐一起守护孩子们的音乐梦想。对于乐圃音乐空间的设立,他充满期待:“我小时候就没有什么玩的,基本是一个放养散养的状态,是长大后到外面艺术的东西吸收的多,但是如果有这样一个空间,让他们在当地就能吸收到艺术类的一些东西,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甚至通过艺术打开一扇门,可以用音乐去与世界对话。”

    北川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腾讯音乐与陈一丹基金会希望能够将乐圃音乐空间落地全国更多少数民族与偏远地区,让当地孩子都能有一个自由接受音乐教育的天地。

    冲破时间的羁绊,让民族文化传承的距离不再;跨越空间的障碍,让音乐梦想的距离不再。

    ■ 本报记者 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