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 卢磊/文 良好的价值理念是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的指南针,它使得现代性的治理手段和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和基础。反过来说,具体的方式方法和相对长效的机制探索能够将价值理念有效落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社区治理创新带来的获得感切实显现出来。以项目化方式助力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恰恰能够将价值理念、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不断的迭代更新。 其一,以多元共治理念探索居民需求供给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供给侧改革和供需对接。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各方面服务需求,在培育社区内生力量的同时,外部社会组织专业服务的引入亦显得尤为重要,借力打力是社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地区推陈出新的重要策略。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很好地梳理出社区居民需求目录并进行分层分级,以此为基础,尝试引入各类内外部供给侧资源,并实现顺畅对接与落地,内外结合形成协同性力量,共同探索总结出一套社区服务供需匹配机制,建立基于社区需求的服务生态链。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减负增效和增强居民获得感的双重目标。 其二,以协作互联理念拓展不同治理项目的互动协作,并同步增强项目广度、深度。社区微创投和小微项目大赛的项目都是具体解决某一具体社区问题的整体方案,但单个项目较难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且往往容易各自为战,这就需要在整体设计上留意项目之间的关联和超越行政区划的社区概念,有意识、实质性地推动各项目之间的协作与联动,迈向一体化的区域性项目库规划。这样可以提升项目回应居民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为逐步形成社区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其三,以可持续生态理念构建和培育地区性基层社会治理生态链。在地化的支持性力量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对接社区内外资源、激发居民参与活力和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均离不开在地化力量的陪伴和支持。街乡枢纽型平台组织和社区工作者长期扎根于社区,与社区居民具有天然的亲近度,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可塑性。因此,应切实加大对街乡枢纽型平台组织的建设和对社区工作者的支持力度。再者,还需要建立较为具体清晰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发展的分工机制、协作机制和创新机制等,并通过立体化的政策创制形成较为稳固的政策制度和文本规范,以确保地区性社区治理经验和模式得以形成和延展。 基层社会治理将是未来深化改革和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街道和社区将很快成为社会治理的重镇和基本落脚点。这一导向将牵引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和社会组织向基层聚集且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联动关系,形成协力破解更多更大治理难题。需要留意的是,无论哪种组织主体,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都需要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公众也应是治理的主体之一,而非被动的、简单的接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