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高文兴 刚刚过去的5月,社会舆论再次将焦点放在了个人求助平台之上。 “小凤雅”的不幸离世成为了这场舆论的发端,其家人在水滴筹平台上筹得医疗善款后的实际用途遭受公众质疑,虽然家属方、平台方和当地警方的回应打消了公众大部分的疑虑,但至今,“小凤雅”家人是否存在“消极治疗”仍然难知真相,而善款是否可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仍然被公众所争论。 “小凤雅”事件仍在发酵之余,又有媒体以实测方式发现了目前个人求助平台的审核漏洞。5月30日,水滴筹、爱心筹、轻松筹三大个人求助平台被发现可用伪造的诊断证明及住院证明通过审核,发布筹款求助信息并成功提现。 …… 从《慈善法》正式实施后即爆出的“罗尔事件”至今,多起备受质疑的个人求助事件如针般刺痛了爱心人士和公益从业者的心。 无疑,在《慈善法》将个人求助与公开募捐区别开来,并不将前者作为规制对象之后,对于个人求助的审核、监管就一直是公益圈乃至整个社会关心的话题,善款流向所引发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我们是否无从对个人求助的善款流向进行规制?个人求助平台趁势而起的今天,在不扼杀社会慈善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够规范个人求助?医疗信息纷繁复杂,个人求助平台如何能够与院方共享足够的信息,来保证个人求助项目的真实性? 日前,《公益时报》记者分别致电水滴筹、爱心筹和轻松筹,了解个人求助平台漏洞相关问题之余,也试图寻找出个人求助平台的发展正轨。 “实测”何以通过审核? 5月30日,在“小凤雅”事件的余波尚未彻底平息之时,有媒体发文表示,其记者用“实测”的方式,凭借灰色市场上购买的盖有三甲医院公章的虚假疾病诊断证明书和虚假的住院证明,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求助!”为标题,成功在水滴筹、轻松筹和爱心筹这三家个人求助平台上发起筹款30万元至40万元不等的项目,并均在未提供善款去向的情况下,提现成功。 就此事,《公益时报》记者联络了以上三家个人求助平台,询问“实测”为何能够通过平台审核,并成功提现。从三家的回复来看,个人求助的流程审核很大程度上基于社交网络上的举报、投诉,而没有实现传播的“实测”也因此得以绕过审核。此外,“实测”筹得金额极小,因此被判定为低风险项目,也是成功提现的另一原因。 轻松筹平台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实测”在平台实际工作中极为罕见,其跟基于“强社交关系”的“真实”筹款行为略有差别。“大病众筹本身是基于‘强社交关系’的筹款行为,所以,基于‘强社交关系’的举报功能也是审核的一道重要屏障。”轻松筹公关总监梁帅指出,“‘实测’因为绕过了对外的求助环节,没有实现扩散和传播,没有进入熟人证实和群众举报的流程,所以也就能提现成功。” 对此,爱心筹平台也给出了类似的回答。 北京爱心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绪超说:“整个项目(实测)在我们平台上筹了10元钱,只有两个人进行捐款,没有任何的社交媒体分享传播,只是以私信的方式给了他(发起人)的朋友,他朋友应该知道这是个测试项目,所以捐了款。如果是一个真正项目的话,它要通过熟人社交的方式去做分享,他的熟人圈子就会承载投诉这一环节。” 对于为何可以提现成功,马绪超补充说道:“这种数额比较低的项目属于低度风险项目,我们就没有进行强干预。” 水滴筹在5月31日对外发布的声明中也表示:“该筹款总计成功提现25元,期间共有17人访问,收到了4次捐款,未见社交媒体分享行为,也无社交举报,系统评判为低风险案例。” (下转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