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十年间,创新成为热词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相对公众比较熟知的政府创新、科技创新、企业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外,社会创新也成为高频词汇。 社会创新是在社会领域(包括民生、公共服务、扶贫、养老等)的创新。社会组织通过社会企业家的发现、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传播以及理念方法上的发现和更新等进行社会创新,可以弥补政府与市场失灵、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 相较于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因为其志愿性、民间性、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等特点,更容易建构社会创新的目标,也便更容易成为社会创新的主要推动者。 5月16日,《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8)》在北京发布,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案例入选。 十年间,代表着社会创新链条的尝试和完善的社会组织,其发展历程成为整个创新历程的缩影。 创新需要跨界融合 跨界是社会创新的原动力。 政府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的策略驱动下推进社会创新,市场部门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趋势引领下投入社会创新,社会部门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带动下发现甚至引领社会创新。 2007年,友成基金会成立,将探索人类发展目标作为基金会宏大的愿景。 2009年,友成基金会成立社会创新支持中心,通过“研发、实验、倡导”的运作模式践行社会创新;在社会组织中率先支持“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设立“优秀社会企业家奖项”,支持北京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社会创新学分课”;创立公益界小型学术论坛“新公益学社”;举办倡导大众参与的社会创新活动“新公益嘉年华”;与相关机构共同推动“社会创新比较研究”,合作出版社会创新蓝皮书。 2014年,友成基金会开始研发以人为本的多维度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三A三力投资标准与评价体系,搭建线上平台。2016年,友成基金会联合近50家机构在深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中国首家社会联盟类公益机构——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 十年间,友成基金会以推动社会公正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发现和支持“新公益”领袖人才、建立跨界合作的社会创新网络支持平台为使命,通过研发、实验、倡导,打造新公益价值链,推动更公平、更有效和更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建立。 友成基金会秘书长零慧表示,友成的使命是搭建一个社会创新的生态。在这个生态下践行三大任务,第一,研发和推广社会价值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第二,发现和支持社会创新型的领袖人才;第三,搭建跨界合作的平台。 零慧说:“基金会的使命是要建设一个社会创新生态,生态不是一棵树,而是非常复杂的系统。除了有阳光、雨露、土壤这些外在条件外,也有大树、鲜花和小草等植物,同时还有其他新物种的不断产生。” 创新项目运作到孕育 当前,我国一些优秀基金会的项目运作,已经进入从运作项目到孕育项目,并在其成熟后脱离母体,成为一个独立机构的阶段。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成立。该计划旨在组织城市有能力有意愿的人才,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投身贫困地区,通过社会资本的投入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友成基金会认为,影响中国城乡社会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源配置上的低效性,基金会希望通过构建志愿者驿站,将其打造为一个支持性的平台和渠道。 友成基金会对志愿者驿站的定位是由友成志愿者支持中心派出的专职志愿者管理和运行的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驿站是建立在以贫困地区为主的城乡地区的社会资源协调平台。驿站的核心功能是通过与当地各界合作,发动和组织各种志愿服务力量,为城乡贫困社区建设提供包括人力资源支持、公益物流渠道开发、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服务。 有统计表明,自2007年至2016年底,友成基金会已在18 省(区、市)搭建了130个各级志愿者驿站,每年组织各类志愿者3000余人,为贫困地区提供超过15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服务当地人群130万余人次;十年共投入资金5370余万元,通过志愿者驿站为贫困地区和灾区募集物资近2.73亿元。 2007年至今,友成基金会对志愿者驿站的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从最初的“社会组织的支持服务平台及志愿服务项目沟通平台”到“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化扶贫”,再到“扶贫资源的高速路、扶贫人才的孵化器”,最后到“打造社会扶贫‘最后一公里’”。这个定位逐步清晰,也更加综合,从面向社会组织的服务和沟通平台逐步演化成为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终端平台。 2010年,友成基金会又推出了常青义教项目,组织城市的退休教师志愿者到贫穷地区的学校,在教学理念、管理和授课等方面培训和提升当地的老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后,友成基金会又基于志愿者驿站开发了“双师教学”和慕课学习平台,通过网络的方式,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优质教学资源课件,分享给贫穷地区的学生和老师。而电商扶贫,则是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培训,培训贫困地区人们通过网络电商脱贫的项目。 创新需要对使命不断校准 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对自己的使命、愿景,不断进行校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和完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化发展。 2007年,友成基金会筹建完毕并开始运作。当年7月麦肯锡派遣七人精英团队,用十周时间为友成基金会做了关于战略定位和能力建设的全面咨询。第一个五年结束后,2012年,受友成基金会的委托,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友成基金会理事康晓光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对友成基金会接下来五年的战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提出了战略规划报告。 从2007年开始,友成基金会几乎每年都会有新项目产生。 2008年5月12日,友成基金会成立一周年。虽2007成立基金会之初的战略规划中不包括救灾,出于本能的人道主义关怀,友成参与救灾。地震次日抵达灾区后现场发现有很多应急需求出现。此时,民间组织与政府之间应该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合作成为基金会思考的问题。为此,基金会推出了志愿者协调办公室和社会资源协调平台,引入专家资源、企业和研究者,让其达成一种合作模式。最终,四川绵竹搭建起了政社合作模式,在2013年芦山地震救灾时也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2007年至2013年,友成基金会一直在支持草根创业者和社会组织领导人,而商业企业被认为是一股特别重要的主流力量还没有被动员起来,没有加入到整个社会发展向善的意识中。2016年,基金会联合证券分析机构、交易所、投资基金,推出了上市公司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沪深三板社会价值评估,并发布全球首届A股上市公司社会价值“义利99”排行榜。 最终,这个榜单在沪、深两大交易所和资本市场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一个由公益组织联合多家商业机构推出中国指数,对中国未来资本市场产生着巨大影响。 面对着每年研发不同新项目的落地,寻找项目未来潜在社会价值成了友成既定的方向。 “基金会的精力和资源都有限,不一定反复投在某一件事上,会选择非常多在早期看来具有未来潜在社会价值的项目进行支持,一旦有后来者跟进,基金会就会选择退出,并用现有资源继续寻找其他社会价值项目。”零慧说。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