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健 北京感恩基金会理事长: 被“骗入”公益行业却一路坚持 汶川地震发生时,周健在北京新华人寿大厦19层的办公室里。什邡是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13日一早,周健给在什邡的姐姐打电话,姐姐说,她在楼上拿米。周健在电话里喊道:“你要钱不要命呀!”姐姐说:“大街上睡满了人,没吃没喝,我拿米去给他们做点饭。” 姐姐的话让周健开始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 上午九点多钟的时候,周健接到新浪论坛阿莲打来的电话,说有网友捐赠的物资想运到灾区,要他捐运费。周健开始找货车,货车说不去四川,地震了,油都加不上。于是他就想到走航空,用飞机运。包了一架飞机,可是网友的物资又装不满。 周健和阿莲商量,决定在网上募捐物资。募集物资的途中,周健在成都的朋友陈妍找到了四川航空的免费飞机。当天下午,通过四川航空,他们的第一批物资从首都国际机场把救灾物资送到了成都,从成都送到了什邡,用在了地震伤员的身上。 整个地震期间,他们运送了上百架次飞机的救灾物资到四川。 在当地政府部门都瘫痪的情况下,有物流管理经验的周健,让物流联单在物资运送工作中的优势发挥出来,从而清楚地知道物资去了哪里。这次行动让周健对如何做一个组织化的公益行动积累了经验。 从2008年一直到2012年,周健大部分时间是在灾区度过的。2012年,针对这几年灾后重建发现的问题,基于自己能做得好一点的想法,周健和什邡在京老乡,以及在什邡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王振耀、杨立新等人,发起成立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周健自己担任基金会理事长,主打两个项目:“一校一梦想”和“义学空间”,且这两个项目的核心对象都是孩子。 看似水到渠成,可是周健却自称是被王振耀“骗”进来的。 在是否决定要成立独立法人的基金会时,王振耀对他说:“一边做企业,一边做公益,岂不美哉。”但真正做起来之后,周健才发现,运营企业和运营慈善组织完全是两个相反的社会逻辑,运营企业讲究的是“闷声发大财”,做公益基金会则讲究各方面的透明。长期矛盾下,周健权衡之后,关掉了自己的公司。 回看汶川地震,周健最大的感受就是志愿者概念的社会化,民间志愿者力量的崛起。“志愿者在之前是很狭隘的,但是现在尤其是在四川没有人不知道。民间志愿者组织虽然是优劣兼备,但毕竟是走出来了。” 向梅 北京圣商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 地震让我成全职公益人 2008年,向梅是一名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大三学生。5·12当天,正在上课的她在课间得知地震的消息。因为从未经历过地震,虽然家在四川巴中,但是并没有太多概念。直到第二节课下课才着急,但是一直都联系不上家人,到晚上才得知家人平安。 之后,向梅一直在盯着灾区的消息,直到5月底回到四川,开始了志愿者生涯,断断续续地支援四川的灾后工作。2009年成为团中央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一员,作为全职志愿者,向梅被派到汶川县草坡乡的一个援建工作组,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 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向梅暂时离开。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她再次回到汶川。这一次,是以全职公益人的身份——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汶川县水磨镇社工站的一名社工,从校园文化建设、妇女自组织、老人自组织建设等角度,支援灾后重建工作。 汶川的服务稳定后,又兼顾启创在四川北川、绵阳、成都等项目点的协调、管理工作,这一干就是6年,直到2016年9月。 为了沉淀已有的经验,更深入、系统地学习公益、慈善知识,2016年9月向梅来到北京脱产读书,读书之余仍心系乡村教育,通过“一校一梦想”等项目支援乡村学校发展。2017年底出任现在这家企业基金会的副秘书长,负责基金会的日常运营、项目开发及管理工作。 虽然专业对口,但向梅说,如果没有汶川地震,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做全职公益人。 在6年的社工生涯中,向梅感受最深的是这个行业真的是以人为基础。对于困境中的人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需要有人去从事这个工作,通过精细化的服务去陪伴他们成长,也少不了推动和链接那些愿意做公益但没办法做全职的人的资源。当然,这对个人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王娟 北京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从职业经理人到公益品牌创始人 2008年5月12日下午,时任某集团公司高管的王娟正在杭州办公室工作,突然她感到一阵眩晕,刚开始还以为自己身体出了问题,但很快发现是地震,和同事们一起疏散到楼下后,不久就接到了四川地震的短信。 看完央视对地震的报道之后,王娟直接冒雨开车去了附近的银行捐钱,因为这是第一次主动捐款,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捐、要捐给谁。最终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选择了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中国红十字会。不久她又和集团内其他高管,每人拿出一个月的工资由集团统一捐给灾区。后来集团又组织捐一个月的工资。 但这些钱捐到哪里?怎么使用的?王娟和同事们不知道,也没有再问询过,也没有收到任何回馈。 2009年开始,王娟受一位企业家朋友邀请,先后帮忙打理两个公益基金。两年后,企业家朋友决定不再延续两个公益项目,而这时王娟开始认真思考,只有打造出公益品牌,才能让公益项目避免对个人因素的依赖,走上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王娟决心全职投入公益,经过半年调研,她将项目聚焦在听障领域,并联合三十几位播音员、主持人在2012年3月2日共同发起了“爱的分贝”公益项目,并担任项目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听障儿童及家庭面临的多重困境入手,从医疗救助延展至学前教育支持及机构赋能,建立起全场景、一站式的听力公益服务体系。2016年8月31日,北京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成立,王娟出任理事长。 成为全职公益人之后,王娟面临了在商业领域里想象不到的困难,没有了央视主播的光鲜,也没有企业高管的优渥待遇,如同一场公益“创业”,缺钱、缺人、缺资源,一切都要从头做起。 做了这么多年的公益,王娟表示最害怕的就是不关心捐赠去向的捐赠人。“我们希望捐赠人对我们的项目有了解,知道在哪里看项目反馈,毕竟我们是做公众筹款的。”王娟表示,去年爱的分贝项目筹款是2470万元,公众筹款占到了约70%,都是小额捐赠。 “公益让我变得成熟和丰富了。”王娟总结十年公益历程。从自发性的公益行为,到转型跨界深扎公益领域,她最满意的是,机构成长再困难,她也没有因为缺钱拒绝过一个符合资助条件的听障儿童,目前爱的分贝已经资助了4000多个家庭。公众筹款的。”王娟表示,去年爱的分贝项目筹款是2470万元,公众筹款占到了约70%,都是小额捐赠。 “公益让我变得成熟和丰富了。”王娟总结十年公益历程。从自发性的公益行为,到转型跨界深扎公益领域,她最满意的是,机构成长再困难,她也没有因为缺钱拒绝过一个符合资助条件的听障儿童,目前爱的分贝已经资助了4000多个家庭。 湘灵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长江265公益计划执行长 从地震开始做公益 2008年,湘灵(本名钟铁华)刚从北京辞职销售经理的职务回到长沙的家里,照顾老人。地震发生时完全无震感,直到有电话进来说地震了还是不信。 因为有媒体朋友的原因,湘灵此后一直关注着地震的情况。 震后两天,小区里出现了红十字会的募捐箱,也是在这时候,湘灵才知道人人都是与公益有关的。湘灵当时的想法是“我就不穿着高跟鞋去灾区添乱了”,就在小区的捐款箱里捐了个吉利的数字——666元。 这之后,湘灵参加了天涯义工,管理上虽然是比较原始的状态,但注册人数有6000多人。可是义工平时只是去看看老人、孩子等,这让湘灵感觉并不满足。 直到2012年,湘灵在一次旅游中接触到了金三角风情区国军的93师,讲解员就是他们的后裔,其眼中流露出的绝望、冷漠深深触动了湘灵的心。 从那之后,有着军人情结的湘灵找到了“老兵回家”的发起人孙春龙,开始了帮助老兵的公益之路,从项目助理到筹资官,再到传播,一直路干到2016年。 如今湘灵正在做长江265公益计划的执行长,关爱深山老人,做留守老人的居家养老,虽然筹款不多,但是她一直被山村的自生力感动着。“我想把公益带到空白地,摒弃光环,从一开始就让他们财务严谨、理解利他、有同理心,学着与政府合作。”这是湘灵目前的想法。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湘灵感受最深的是联合救灾,她认为因救灾搭建的体系不仅仅是用于救灾,而且是团结了公益团队,无形中搭起了一个网络,让其他的社会问题以其为依赖,慢慢向专业化发展。 她说:“相信的力量在公益实践里很重要,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无论是灾后重建还是社会问题,都可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