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创始人、主任 王忠平/文 在第55个学雷锋日到来之际,“志愿服务”毫不意外地再次被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但是此次提出志愿服务的表述却与之前有区别,“志愿服务健康发展”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 随着志愿服务的持续深入,单一依赖行政化推动、运动式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需求,此次提出的“健康发展”思路非常符合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 那么,如何实现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呢?如何能让志愿服务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宏观政策层面 1、加大志愿服务的政策推动。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政府大力推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密不可分,因此,推动政府购买将是有效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式。 2、进一步明确志愿服务主管政府的职责分工,解决目前“九龙治水”的局面,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志愿服务的有序发展。 二、志愿服务组织层面 1、加大志愿服务组织的党建引领。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提出,“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志愿服务组织的数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坚持党建引领,是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2、进一步分类型推动和培育志愿服务组织。目前的志愿服务组织基本集中于实施型的组织,其他诸如推动统筹性/枢纽型组织和技术支持型的组织数量明显不足,志愿服务组织的类型生态布局不够合理。 3、推动志愿服务组织的评估。随着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组织的发育,也需要进一步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因此针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需要进一步鼓励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发展。 三、志愿服务项目层面 1、推动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积极引导志愿服务“活动”向“项目”的转变。志愿服务需要突出项目的目标性以及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现阶段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把志愿服务活动当作项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各地频繁举办种种庆典,营造宏大场面,导致社会各界认为志愿服务是搞活动的,对于解决目前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诸如养老、助残等问题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2、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社区化和本地化。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3%,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注册志愿者数量将超过1.8亿。按照世界上一些志愿服务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以社区为主要场所,推动志愿服务扎根社区,是最为切实有效的途径和办法。要坚持志愿服务与社区服务融合发展,继续推进“搭把手”、“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积极发挥志愿服务项目成本低、效率高,灵活度高、创新性强的特点,解决社区和本地遇到的问题,激发当地志愿者领袖的热情。 3、推进志愿服务项目的持续性。志愿服务的项目普遍需要一个过程才能产生效果,这个也是社会发展类项目的普遍规律。目前大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存在临时性、活动性和一次性的问题,积极推动持续的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是确保志愿服务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 4、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估。在政策的推动下,大量承接政府购买的社会组织快速发展,但是问题相继出现,项目质量参差不齐。政府监督的力度不够,或是政府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和摸索,寻求解决的办法。实践中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政府购买项目的第三方评估力度,可以有效提升项目的质量。 目前,许多政府购买的项目都需要进行绩效评估,资金使用不能实现目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目前大量的政府购买基本上都被具有项目操作和管理经验的社会组织承接,志愿服务组织因在这方面经验不足,从而承接比例非常低。 四、志愿者层面 1、增强志愿者的培训保障。落实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的相关要求,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并保证志愿服务的效果。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志愿者学院或培训基地,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志愿者的需求,因此可考虑与线上培训结合。 2、加大对志愿者权益保障。如何能保证志愿者的各项权益,比如:知情权、选择权等是目前落实《志愿服务条例》的难点。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志愿者的相关权益。 五、创新层面 1、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以信息平台为载体联通志愿服务数据信息,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实现志愿服务精细化管理、自动化控制,提升志愿服务便捷性和科学性,成为推进志愿服务向纵向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做到更精准更有效率。 2、加大志愿服务的激励回馈的类型和内容,除了传统的褒奖型和激励型外,也可以考虑政策的进一步激励和补充型的激励等,确保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和规模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