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年2月27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八届年会”正式开幕,全球社会企业家联盟联席主席王梓木发出《社会企业家倡议书》,倡导更多企业家成为社会企业家。据王梓木介绍,这份倡议书由亚布力论坛理事会相关成员一起修改,经由全国工商联同意后正式发布,他还特别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北京华夏管理学院院长姜岚昕。王梓木说,姜岚昕在中国最早提出了“社会企业家”概念,并且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 据资料显示,2001年,姜岚昕创办世华企业管理集团并担任董事长;2011年,姜岚昕宣布旗下的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免费办学;2015年,姜岚昕在北京发起“首届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 姜岚昕何以成为国内最早提出“社会企业家”概念的人?新时代背景下为何要倡导企业家们向“社会企业家”靠拢,其社会意义如何凸显?带着这些疑问,《公益时报》记者对姜岚昕进行了专访。 社会企业家 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终极目标 《公益时报》:在你看来,什么叫“社会企业家? 姜岚昕:我从2000年开始投入企业家教育领域,其间多年一直在关注中国企业家的生存发展和变化轨迹。从2008年开始,我就对我的企业家学员们说,你们一定要从现在开始改变一种思维和意识,就是从过去单纯的商业手段去创造收益,转变为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为企业发展先导。虽然这样操作从短期来看,你的市场收益来得慢一点、少一点,但是从持续性和生命力来说,可能比你一味追求利润会更加可持续。 从根本上讲,如果一个企业家能够创造一个社会企业,会让你的个体生命、你的企业变得更有价值,从而把个人的事业上升到社会事业,把个人的利益上升到社会利益,把个人的价值上升到社会价值。以社会企业为基础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具有社会正能量,而社会正能量的聚集势必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该追寻的道路。 简言之,社会企业家热衷于积极改变世界,而不只为疯狂地追求利润。他们把个人的事业、利益、价值上升到社会事业、利益、价值,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企业的最大价值,以实现社会财富为企业的最大财富。 《公益时报》:2015年你主导发起“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该论坛主题为何聚焦“生态”二字? 姜岚昕:根据这些年在讲课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和总结,我发现企业家们普遍没有形成社会化的发声,比如说透过媒体和社会公众这样的渠道进行传播。虽然我也经常对我的学员们反复强调“你们要做社会企业家”,但这样的小范围交流,它的影响实在太弱、太有限了。 最早说起“社会企业家”,很多人一头雾水,有人觉得“社会企业家”就是单纯做公益的。到第一届“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结束之后,有些人似乎就有所悟,说其实现在有一些企业家做的事情、办的企业就符合“社会企业家”的特质,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只是冥冥之中保持着社会企业家的某种情怀,在以社会使命为导向的经营着自己的企业,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和标签。 经过不短时间的思考和筹备,2015年的时候,我决定举办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企业家论坛”,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关注和参与到这个事情里来。 为何要锁定“生态”这样的定义,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搭建,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家们可以相互支持、相互温暖、相互整合和链接驱动,从而透过“社会企业家”这个主体的引领力量,对我们整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产生正向的推动。这个生态环境的变化是通过企业内外部的生态环境上升到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态环境,最终产生一个引发和驱动的力量。所以当时创始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就有几个基本定位,就是“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把这几个关键词融合在了一起。 这个活动至今办了三年了,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当“社会企业家”这个话题不断地被社会所关注和谈及,慢慢地,社会认知度也就越来越高了。 社会企业家 “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 《公益时报》:这次2018亚布力企业家论坛发布《社会企业家倡议书》的时候,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梓木还特别提到了你,说倡议书的推出和你还有些渊源。能讲讲吗? 姜岚昕:其实这个倡议书的推出,源于我跟王梓木先生结识之后的交流成果。当时我跟他说起倡导“社会企业家”这件事,他听了之后很兴奋,也表示赞赏这样一种观点,说要把这个内容倡导和推广到亚布力论坛的理事们当中去。要知道,亚布力论坛的企业家理事们至少囊括了当下中国最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代表的60%。我把之前举办的“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活动资料和我的一些研究成果交与王梓木,经过几次沟通交流,王梓木将我提供的2015年论坛发布的《社会企业家宣言》和相关原始材料,结合自己经营企业的实际体验,几经修改,后定名为《社会企业家倡议书》。在这次2018亚布力年会上,所有的亚布力论坛的企业家理事都很郑重地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们打算争取明年请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联合提案、议案的方式,呈报政府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并感召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投入研究社会企业家价值,为推动社会企业家理念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撑,这是目前我们的一个规划和思路。 《公益时报》:“社会企业家”这个概念已经诞生落地,但大家更关心的是——既然倡导“社会企业家”,你是否已有一套明晰的标准和体系来界定它? 姜岚昕:从目前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请业界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以及像我们一样专门做这方面工作的研究机构,共同坐下来商榷和讨论,不断地将“社会企业家”的内涵特质从抽象化到具象化,从理论化到实践化,慢慢地形成一个体系。因为截至目前,咱们国家还没有一个搞专业的社会企业家研究的,也没有搞社会企业家大学的,这个空白需要尽快填补。 这样一个体系的形成绝非易事,它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来推动和倡导。比如我倡导社会企业家已经进行了十来年了,举办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也三年了,虽然规格、层级都不低,但知道的人还是很少数,毕竟中国太大了。这事急不来,得一步一步地走。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企业家还处于萌芽状态,所以需要倡导和推广。我愿意尽力在这个领域贡献力量,已成立社会企业家联盟,正在筹备成立一个社会企业家研究院,为推动社会企业家理念提供智力支持和价值评估体系,同时每年推出“社会企业家报告”和“社会企业家奖”,从而能引发更多的“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 《公益时报》:近年来中国企业家们纷纷将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作为使命,且这种认知态势有增无减。2018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众多企业家又联合发布了《社会企业家倡议书》。你觉得这些都发出了怎样的一种信号? 姜岚昕:毋庸置疑,新时代下的中国企业家,要告别昔日单纯以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创造而忽略社会价值的发展方式。当下,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地释放这种信号,就是倡导企业家们以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价值为动能的发展方式。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其中对弘扬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加强对企业家优质高效务实服务、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指导意见。 在2018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刘鹤也发出呼吁:“中国应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 2018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了一批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保护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这对于增强企业家人身及财产财富安全感,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企业家们有了更为坚实的生长土壤,也更有能力和责任让自己迈入“社会企业家”的行列,这是符合时代发展、国情现实和民生民意的。总而言之,新时代下的社会企业家一定是凸显社会使命、社会责任、社会公益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你解决的社会问题越大,越有效,必然的,社会给予你的反哺也是最大的,这是个良性循环。 宣言也罢、倡议也好,社会企业家精神最终还是要通过务实和奋斗才可能实现。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困难,比如认知的缺乏,比如响应者和推动者尚属少数,难免步履艰难。而我个人能力是很有限的,所以希望更多人来关注和加入我们的队伍。 《公益时报》:但你也曾说“不是谁都能当‘社会企业家’的,这个过程会很痛苦,需要承受孤独、抵挡诱惑、担当委屈。” 姜岚昕:那是肯定的。通常干工作是你干多少就能得到差不多对等的回报。做普通职业,按工作时间回报;做投资人,可能是三五年后回报;做企业家,可能是十年后回报。但要做社会企业家,你就要拿出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去看待这个企业的价值和回报。起步阶段一定会很难,但越到后面会越容易;前面守得住,越往后爆发力就越强。前面守不住,后面的生命力就越短促。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看似可以带来利益的事情,但如果不符合你作为社会企业家的标准,你就要能舍得放弃,要能够抵抗诱惑,守住自己的规则。委屈那就更不用说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误解和风雨,你不仅要有信心面对,还要有能力消化。 ■ 本报记者 文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