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法规的制定应便于操作
为什么有传播部门的公益组织做不好传播?
《慈善法》:观察与新解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8年01月2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为什么有传播部门的公益组织做不好传播?

    我一直喜好谈论传播和众筹,我曾说过:“有传播部门的机构往往做不好传播,有筹款部门的机构往往做不好筹款。”我说这话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我一直在反对公益组织模仿大型机构,在一个超微型的团队里实行科层制和功能化管理,导致组织很小,架子却很大;人没几个,却都呆在办公室;身体来上班了,灵魂却没有来,能力也没有来。

    在过去,新闻或者说信息,是要专业人士来采集和发布的。而新媒体则完全建立了一个混序的空间,发布者不需要资质,接收者和传播者也不需要资质,人人可为,人人可主导。

    既然如此,任何一家公益组织的“传播权”就不应当再集成到传播部门身上,而应当无条件开放给组织的所有人,鼓励所有人应用新媒体去传递自己的公益实践,去倡导自己的公益业务,去引爆自己的社会发动。

    因此,我们要对公益组织的传播能量有着更好的察觉。

    第一个察觉是,有传播部门的公益组织即使开通了微博和微信,但仍旧是传统媒体的思维。官样文章哪怕做得再精致好看标准,也是没人看的;来自前线的信息,固然带着粗野的烟火气,但却有强大的穿透力和爆发力。

    第二个察觉是,能量在层层衰退而不是互相增持。一篇点击量阅读量大的新媒体文章,与一篇没有点击量的新媒体文章,差距究竟在哪里?真正核心的原因是传播动力的缺乏。传播的能量,不仅来自于现场的信息,而尤其来自传播者的情绪或者说心力。如果前线的参与者没有启动自己的传播权,把传播的希望寄托在了回单位的汇报和整理上;如果传播部门的人又只是坐在后面收稿和定时整理,他们是永远感受不到前前线的那种火热与激荡的。因此,信息的能量就在等待和提炼的过程中,一层层衰退到了最低。而一篇没有能量的新媒体文章,是不可能撬动公众的热情的。

    第三个察觉是,传播部门本身的热情和心力也天生不足。公益组织能募集到的资源很少,分到做传播的资源当然就很不足。因此,我的建议一直是,与其让传播部门隔靴搔痒,有气无力下去,不如解散传播部门,全都变成前线业务团队,把传播权限全部下放给所有人。

    第四个察觉是,机构负责人的各种“不放心”影响了团队的传播情绪,导致团队不敢自由表达。“没经过专门的传播训练的人,发出来的东西会很难看的,甚至有可能发出负面的信息,给机构品牌带来损害。我如何应对和避免这样的风险?”

    我的解释一向都是,这世界最美的就是原创和真实。而很多风险本质上都是传播和再传播的机遇。比起传播本身的野性所带来的风险,公益组织在社会上毫无声音,毫无倡导力,才是更大的风险。

    我见过的所有人,其实都会写东西、拍照片、拍视频、读文献,因此,所有的人本质上都有传播的能力。而所谓的专业,本质上就是一种习惯而已,不专业的原因都在于机会而不在于能力。至于给机构带来负面影响,那是负责人的意淫,一个专心对焦公益难题的人,只会给公益机构增持。何况,这是个人品牌的时代,不再是过去把个人精华掠夺为机构品牌的时代。个人越强大,机构的品牌才越好,口碑才越吸引人。持续的行动带着的持续的原创,汇聚出来的传播钝力,有不可估量的个人社会吸引力和公众传播力。

    “自然大学”发起人

    冯永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