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近20年间,科技革命、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能,人类社会财富集聚增长,上市公司市值频创新高,但社会问题也尤为凸显,表现为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环境污染。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一项测算显示,解决当前社会问题每年需要约3.5万亿美元,政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一方重要力量挑战不小,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也面临可持续发展压力。 当前,以创新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影响力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积极参与其中。 首届全球公益金融论坛暨2017社会影响力投资峰会于去年12月在深圳福田举办期间,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指出,“将公益理念引入商业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把商业手段运用到公益领域,让商业向善、金融向善,让投资成为一种向善的力量。” 社会影响力投资几何? “影响力投资”一词最早由洛克菲勒基金会于2008年前后提出。2013年6月6日,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伦敦举行的G8社会影响力投资会议上,发表以《影响力投资的威力》为题的主题演讲,指出影响力投资能“解决即便连政府都感到束手无策的社会棘手问题”。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说:“只有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变成有利可图的商机,社会问题才最终能够得到解决。” 十年间,影响力投资已逐渐成为全球热词。 影响力投资的本质是运用资金,并预期获得财务回报,投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达成解决社会问题或需求的既定目标。若有关投资未能成功实现上述两个目标,便不能视为成功的影响力投资。首先,影响力投资针对的是在商业上可行的业务。其次,影响力投资必须准备为社会带来影响,即特别设计用于及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或需求方面。第三,影响力投资需要对财务和社会影响力这两方面负责。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指出,良好的财务报表与显著的社会影响力作为影响力投资的两个主要指标缺一不可。当前,商业机构财务报表已经有着一套严格的披露标准,但社会影响力的评估标准现阶段还有待开发。 风险与收益间寻找平衡 当前,用商业手段管理、用金融手段创新已成为中国公益创新的最新趋势。马蔚华认为,公益组织与商业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的相似度。第一,机构运营成本要求最低;第二,资金使用效率要求最高;第三,接受内外部审计;第四,要求信息披露公开透明;第五,要求最大限度筹资。 公益组织与商业机构最大的不同是“非营利”与“营利”,公益组织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商业机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两者间发展的内部激励机制不同。商业机构发展和内部激励往往依靠自身营利就能解决,公益组织则依靠理想情怀,可持续发展较为艰难。 马蔚华认为,优秀的管理者均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不能因为投资有风险就不涉及,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控制回报。现阶段,有公益组织将资金全部存入银行同样面临风险,银行作为企业也存在倒闭的可能。 马蔚华认为,通过“公益+金融+科技+人文”的方式是机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好方法,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容易得到社会影响力投资的青睐。 公益组织如果只追求社会效益,不追求投资回报,这样的机构发展将面临较大瓶颈,依靠情怀驱动机构发展不能持久,科技手段同等重要,在这方面企业往往走在了前列。 2014年12月,由深圳市银监局批准,国内首家致力于为普罗大众、微小企业提供差异化、有特色、优质便捷金融服务的民营银行微众银行开业,专注于传统银行不愿意服务的80%“低端客户”。几年间,微众银行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为“低端客户”提供服务,截至2017年9月,贷款客户为1000多万,贷款发生金额6000多亿元。 “传统银行中80%的收入利润来源于20%的优质客户,普惠金融就是要关注到传统银行不愿意服务的80%‘低端客户’,这无疑是在解决社会问题,也具有社会影响力。”微众银行副行长秦辉表示。 秦辉认为,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影响力投资,科技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机器人学习、区块链金融、云服务、大数据都是解决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目前,微众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还在贵州开展起精准扶贫,将普惠金融服务延伸至最需要的地方。 除了金融、科技外,人文也是推动社会影响力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公益理念认为,社会救助即是公益的全部,这一观念应该得到改变。公益需要创新,需要用商业的方式推动发展。”马蔚华说。 (下转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