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社会组织创新园给社会组织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园区定位并不局限于培育孵化,它更像是一个枢纽型支持平台,社会组织从中获得的,既包括专业机构提供的技术支持,也包括政府层面提供的各项优待政策。” 近年来,为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各地陆续成立了社会组织创新园或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园,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模式。 作为社会创新的试验田,这些社会组织创新园是如何运作的?日前,记者跟随民政部社会组织采风团采访了山东省济南市首家社会组织创新园——济南市市中区社会组织创新园。通过五个支持性机构的职能设计以及三大枢纽型平台的支持,园区很好地解决了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问题。对于园区的运作模式和定位,相关负责人给出了上述回答。 寻找适应本土的培育模式 截至去年6月30日,济南市市中区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共1626家,其中社会团体4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36家,社区备案社会组织1249家。分析显示,目前济南市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发展基本处于萌芽期或初创期,其特征是发展时间较短、资金规模小、全职人员及项目数量少。 2012年下半年,市中区区委区政府以及区民政局逐步加大了对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此过程中,市中区民政局由正副局长带队,多次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调研走访,了解一线城市社会组织发展情况以及创新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市中区民政局制定出了适合本土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的创新模式,于2013年1月成立了市中区社会组织创新园,并给予其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自2013年2月开始,园区每年向社会招募初创期公益组织,通过内部评审选出公益性强、服务性好的组织;通过举办专家评审会评选出入驻壳内孵化的组织,并向其提供场地设备、资金支持、能力培训等服务。 “95后”女孩郑懿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年开始接触公益。2016年5月,郑懿在市中区民政局注册成立了雨点公益社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雨点公益”),针对社会需求,为青少年、妇女儿童、老年人、残障人群等不同群体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策划公益项目,培育社区自组织。 同年,“雨点公益”进入市中区社会组织创新园孵化培育。 “园区帮助我们对接上海恩派进行培训,建立社工专家库,定期邀请专家为我们进行督导。园区还组织了公益伙伴日,帮助我们和服务的需求方对接资源。在资金方面,园区每年设置公益创投大赛、社创大赛等,支持我们运营的公益项目。”郑懿谈道。 同时,园区还鼓励像“雨点公益”一样的专业化社工机构和街道办事处携手,合作成立街道级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运用公益项目认领、社区公益创投、社区领袖培训等多种方式培育、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我的社区我说了算”的概念,真正做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雨点公益”出壳后先后策划了“留住老济南”文化保育项目、“最-少年”青少年成长陪伴计划等一系列品牌服务项目,推动“女童保护”等公益项目落地,为社区提供多元化的专业社工服务。此外,“雨点公益”还开发了社会公益产业链,为孤寡老人和残障人群提供就业平台。目前,其已经在济南市各区建立了12个服务基地,为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女子学院、山东管理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了多个工作岗位,为200余名残障人士创造了就业机会。 该机构是市中区社会组织创新园成功孵化的典型案例之一。在郑懿看来,市中区社会组织创新园最吸引他们的地方是其拥有社会组织孵化再造、社区训练营、能力建设平台、社创事业群、联合办公社、社会组织党建等六大功能模块。“这六大功能共同作用、相辅相成,令创新园能够实现公益人才实践基地、公益资源对接平台、社区公益服务示范、社会创新培育园区、社会组织咨询诊所五大定位。” 制度设计提供多重保障 入驻园区只是第一步,如何才能消除社会组织的后顾之忧?据市中区民政局副局长张燕介绍,通过五个支持性机构的职能设计,社会组织创新园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组织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问题。 第一,充实并加强社会组织党工委,为社会组织良性发展打下组织基础;第二,组建市中区社会组织促进会,以专业化方式承接政府部门社会服务事项和职能转移;第三,与上海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合作,创建济南恩泉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负责培育、孵化区级社会组织,同时对接社区资源;第四,建立第三方评估体系,将社会服务的评估与裁判权交由第三方承接,确保社会服务的满意度和公信力;第五,建立补充保障机制,依托市中区慈善总会,为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血”;同时,鼓励区级社会组织承接基金会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资金转移,实现自我造血。 职能设计为园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以及外在支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园区也有一套成熟的运行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中区社会组织总会负责园区的运行。据市中区社会组织总会秘书长祁玉鑫介绍,总会是园区的运营者、管理者,更是服务者。 祁玉鑫表示:“园区作为省内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专业化、综合性、枢纽型支持平台,融合了多个领域的优秀资源和省内外良好的关键支持,孵化器作为园区核心业务也是总会的重点业务单元。一方面,总会承担了部分民政局作为职能部门的相应工作,缓解了压力;另一方面,总会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能够更深入地同园区的孵化机构和驻楼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整体的管理运营,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一部门的不足。” 目前,市中区社会组织创新园共有驻楼单位20余家,服务领域涉及养老服务、培育孵化、社工人才、康复训练、创意设计、法律咨询以及慈善救助和退役军人再就业等。总会一方面服务各驻楼单位,另一方面也要向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汇报工作,在政策解读和工作落实环节起着关键作用。 另外,祁玉鑫告诉记者,济南恩泉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和市中区社会工作协会在园区的运行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恩泉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主要承接了园区社区训练营版块,负责服务项目的研发、资源对接和社区落地等工作,一方面是向社区对接孵化类社会组织,一方面协助街道社区培育发展社区备案类社会组织并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目前,该中心已经在全区10余个街道建立了“邻舍家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和“区妇联妇女儿童家园项目”。 市中区社会工作协会主要负责推动全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及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比如,协会聘请高校社工专业教授担任督导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社工帮助,定期组织社工参加专业培训和技巧辅导,推动社工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总体来说,总会负责机构发展,恩泉负责项目运作,协会负责人才建设。三者各有侧重,但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创新园就像一只精密的机械手表。”贾雯谈道,“市中区区委区政府以及民政局扮演着发条的角色,负责给所有零部件提供其运转所需的硬件、政策、资金以及环境等方面的支持。而我们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核心专业,大家借助创新园这个平台共同发力,撬动多方资源,让社会组织自身也有了干劲,而且干劲十足。” 未来发展须进一步转变思路 据了解,仅仅在2016年,市中区社会组织创新园就创下了单年迎接100场参访任务的纪录,其运作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地市效仿、复制。 通过加强培育孵化、引导规范运作、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类似的社会组织培育平台有效地激发了社会组织的活力。 不过,虽然各地都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但在一些地区,由于政府部门办事流程特殊、财政审批程序麻烦等原因,导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或出现预先设想的效果。甚至在某些地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办公。 要想真正发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作用,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要。据了解,济南市市中区先后出台了《关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结构调整的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意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济南市市中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9个文件,意在破除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行政隶属关系根深蒂固、行政责任无限延伸的社会阻力,在规范政府权力、发展基层民主方面形成共识。 祁玉鑫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向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方面转型。“过去,政府管得多,但管不全也管不好。现在政府转变职能,向社会购买服务,建立社会组织创新园区,就是要解决政府购买服务‘去哪里买’‘有什么可以买’的问题。借助园区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一起培育草根公益组织,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能够促进更多公益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不过,由于社会组织孵化园出现的时间仍然很短,其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方面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而随着社会体制的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近年来社会组织迅猛发展,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多样化的需求也日益凸显。类似的孵化基地在人员配备、资金渠道、业务拓展以及交流学习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快推动制定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加快推动与社会组织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吸纳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到社会组织工作。我们还将组织开展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基础培训和专职人才专项培训工作,重点培养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社会组织新型团队。另外,我们希望建立健全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创投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在能力建设和社会公信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祁玉鑫谈道。 ■ 本报记者 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