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截至1月8日10时 乙肝病毒不像艾滋病毒那样,短短几年时间就会致人死亡。但是,这个“沉默杀手”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却一点都不比那些臭名昭著的病毒弱。迄今为止,全世界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根治乙肝。因而,每每听闻身边人罹患“乙肝”,恐怕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得离他(她)远点……” 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病理和临床表征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来自我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59岁的一般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7.18%,据此比例推算,我国目前感染乙肝病毒(HBV)人数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肝炎患者约2000万,那么剩下的7000多万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了。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 1、母婴传播。母婴传播主要是由于宫内感染、产时及产后传播(产后传播主要通过母乳喂养)。 2、血液传播,包括乙肝病毒通过输血、注射、针刺等进入无乙肝病毒抵抗力者的体内。 据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和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 另据我国早在2008年1月1日起就实施的《就业促进法》中也指出:如果乙肝病原携带者在求职过程中因为携带乙肝病毒而被拒绝,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就树立公平就业、反对歧视的旗帜,乙肝病原携带者的平等就业权等得到更好、更高层次的保障予以了明确。 我国乙肝患者不在少数,而他们因乙肝而面临的困扰也很多。困扰来自于歧视,歧视源自于偏见。近年来,相关机构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公众对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等知识普及十分有限。 以大学生为例,2012年针对武汉5所高校近3000名大学生的中国首部《高校学生乙肝认知调查报告》出炉,“超过58%的高校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乙肝,52%的人觉得乙肝‘可怕’,超过20%的人觉得一起吃饭会传染乙肝,四成人拒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谈恋爱。” 正因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误解和偏见,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和使用员工的过程中,也一再爆出对这个群体的疏离和排斥。在同等条件下求职的应聘者,一旦表明自己“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身份,被用人单位弃用的可能性就不言而喻。这也使得一些人在就业或求学过程中,被动隐瞒自身情况,一旦“秘密”被公开,对当事人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不良后果更甚。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类对各种疾病的了解渠道不断丰富,公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个群体的认知是否有所进步?他们会如何对待身边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此,《公益时报》联合凤凰网公益、问卷网共同推出本期益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个群体在当下中国社会的生存空间并不广阔,求职就业前景依然不乐观,公众理解和接受程度仍属偏低。 在被问到如果身边有已知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会如何应对时,只有41%的网友表示会一视同仁。有15%的网友更表示会避之唯恐不及。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歧视和偏见,36%的网友认为是由于“乙肝疾病本身的社会认知就比较可怕”。35%的网友认为是由于卫生部门宣传普及不够。15%的网友认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刻意隐瞒带来的负面效应。14%的网友则表示这是人性使然,可以理解。 乙肝病毒携带者怎样才能求得工作与生活的平等权利呢?37%的网友强调政府部门有责任推广普及相关知识。32%的网友认为招聘员工的单位和机构要具备基本常识。19%的网友认为民众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常识学习。但仍有12%表示悲观,认为社会大环境不够宽容的话,恐怕很难有向好的转变。 ■ 本报记者 文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