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价一家企业的社会表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近二十年来,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虽然已经在大型企业发展中达成共识,如何提高公众认知度任重道远。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认知不同,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发展过程完全不同,不能简单跟西方比较,更不能套用国际标准对企业进行考量。近年来,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2016年我国全年接收国内外款物捐赠共计1392.94亿元,其中企业捐赠占到捐赠总额的65.2%,企业除了推动经济发展外,还成为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期,灾害激发公众捐赠热情,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全年社会捐赠总量达到1071亿元人民币,是此前十年全国社会捐赠的总和。慷慨解囊的企业得到公众认可,一些没有及时捐款的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则遭到舆论强烈抨击,被称为"国际铁公鸡",给品牌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短时间内决定大额捐赠,对于外资公司来讲很难实现,尤其治理结构相对完善跨国公司,他们重视的是企业的价值链建设。可这种体系建设在重大灾害来临时,面对公众的关注热情,瞬间失灵,中国民众并不买账,甚至升级到对品牌、消费品的抵制。相对应的,当年"加多宝"公司因一亿元的赈灾豪捐,迅速成为公众信赖的国内知名饮料品牌。 东西方商业文化不同,在中国境内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更需注重本土文化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济人危难、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讲究"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古到今,"家长制"、"道德范例"、"天命"思想高度影响社会。 正因如此,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企业家在精神层面起步之初就有"润泽乡里、回馈社会"的愿望,而且很快还从单一捐赠行为发展到参与社会事务,策划公益项目,与公益组织合作。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关注到价值链多元环节,从而建立起极具中国特征的社会认知价值体系。 社会不断进步,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也面临多元化思考。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大量人们结束了原来的在农村的宗族生活,进入城市,在社区融入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在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之外,企业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经济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影响世界,社会发展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履行责任将成为每一个人的使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更加聚焦人们的美好生活,如何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时代赋予企业更多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