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振豫教育基金成立之初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我认为这是项目从设计到执行到效果评估等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10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振豫教育基金(以下简称振豫教育基金)十周年总结表彰座谈会上,振豫教育基金捐赠人徐勇格外强调人对于项目成功实施十年的重要作用。 2006年发起成立的振豫教育基金,自2007年开始实施振豫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十年来项目为河南省74个区县最基层的6000余名农村教师提供了高质量的培训。 那么振豫教育基金是如何“以人为本”实施这一项目的呢?要知道,“以人为本”的理念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则很难。 发起:让农村孩子受益 2005年8月,百度公司在美国上市。2006年,作为百度的联合创始人、百度公司第二大个人股东,徐勇在和父母家人多次碰撞和讨论后选择了捐赠的第一个项目。“我们选择了教育,选择了河南家乡,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合作方。” 之所以这样选择徐勇表示:“首先,我们认为教育与教师关乎人本,是每个孩子成长与人生的关键词;其次,中国文化讲究回报桑梓,“振豫”的名字是我父亲起的,意思是提高支持教育,回馈故乡,振兴河南;最后,北师大是我父母毕业、也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我们都认同北师大,有着很深的师大情结。” 2007年,振豫教育基金启动了振豫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承担。 “我们坚信小学教师是最值得投资的人。老师承载着孩子启蒙教育的使命和重任,尤其对贫困偏远地区乡村小学老师而言,真正有实效的培训投入,一定能提高老师们的思想水平和教学水平,最终一定会让农村孩子受益。”徐勇强调。 实施:强大的执行团队 从2007年开始,振豫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在十年时间内,为河南省74个县区最基层的6000余名农村教师提供了培训。谈到项目为什么能够持续发展,徐勇认为首先是专业的执行团队。 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推荐,振豫教育基金和北师大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及基础教育研究院达成了合作。 在梁威及其团队的组织下,组建了振豫项目管理组。管理组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北京各区县教研部门的专家、特级教师为主体的专家团队,并有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 2011年,振豫教育基金邀请国际专业评估机构尼尔森公司对项目进行了评估,项目满意度非常高。“振豫的专家团队是长期以来有口皆碑的,他们的认真准备,悉心指导,倾囊相授,都得到了学员们的广泛好评。”徐勇强调。 管理团队还积极争取河南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我们常年合作形成了一种非常亲密的朋友关系,所以坚持十年,并且意犹未尽。”河南省教育厅师范处副处长田少辉表示。 培训:从包班复式教学开始 北师大的教育资源,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资源,在河南教师心目中是一块金字招牌。但对农村老师的培训究竟该怎么做?是不是直接可以拿过来就用呢? 对于项目组来说,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2007年6月,梁威和团队一起走进了驻马店沁阳县焦竹园小学,开始了实地调研之旅。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语文、数学课为主;很多老师要包班教学甚至复式教学。 根据调研结果,2007年8月,来自驻马店1个省级贫困县和4个国家级贫困县(泌阳、新蔡、平舆、确山、上蔡)乡镇以下的200余名农村小学包班、复式班的教师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培训。 2008年项目组在继续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又组织专家到部分学员所在学校进行回访、跟踪和指导,并对平顶山市郏县进行前期调研,调整和丰富了振豫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既安排了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论培训,又安排了符合当地现状的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的演示课。”梁威强调。 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农村教育概况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讨论等理论培训以及各学科专题培训、电影赏析等实践体验。2016年,还增加了农村寄宿制小学校长/教师培训。 针对当地农村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的留守儿童教育难、缺少有效对策的问题,项目组专门在课程培训中增加了留守儿童教育内容,并专门编写了《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手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成长手册》、《把爱带回家——给留守儿童家长的18条建议》等书籍免费赠送给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 项目组在对培训教师回访时发现,教师对培训依然十分渴望,在前期的培训基础上,教师渴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于是项目组针对教师需求,设计并组织优秀学员进行二次培训。 2017年,项目又邀请参与了二次培训的优秀学员到北京参加三次培训。 基于师生需求开发的培训课程受到了参训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认可。目前,在河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河南省振豫教育基金会即将成立。 徐勇表示:“振豫教育基金会未来在河南,将会继续坚持教师培训这一方向,我们期待着与北师大、与梁院长的新的合作的开始。我们还会尝试向农村教育的其他领域延伸拓展,比如我们会关注以往被大多数农村家庭所忽视的0~3岁婴幼儿的养育;我们会通过创新的奖学金模式,倡导有想法的河南大学生,参与社会创新领域的公益实践;我们会集结多方资源,打造立足中部、辐射周边的乡村教育年会等。” ■ 本报记者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