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用了30年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一定体制上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在过去10年中,有体制背景或借助体制背景的公益组织,凭借其链接的体制资源和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创造性,以社会化手段,成功动员、整合资源,更高效地找到社会痛点、解决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财富积累的速度在不断增长,企业家开始思考财富的意义,开始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事务。2008年以来,我国的社会捐赠总量一直维持在每年1000亿元左右,这一数据和公益事业最为发达的美国相比,大约占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同时,我国的捐赠总量中企业家和企业捐赠占据绝对位置,在这1000亿元中,来自公众的捐赠占比仅为7%,而美国来自公众和家庭的占比是70%~80%。 美国社会历史不长,早期移民众多,相互帮助和构建共同社区是美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宗教、财富分配观、志愿者精神等文化都驱动公众参与公益,公益事业以公众和公益组织为主体,政府在其中扮演倡导与政策兜底的角色,这与我国的公益实践有着很大差异:虽然我国自古就有济人危难、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但是受体制影响,我国公益事业的起步是以政府主导的公益组织为主,我国公益组织发展迅速。 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人民结束了原来的宗族生活,无论是城市还是发生巨大变化的乡村,都给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带来一系列挑战,引发新的扶贫、救灾、环境保护、教育等问题,摆在了社会治理者的面前。在新的“社区营造”潮流之中,我们更需要不断创新。 公益不仅是解决一顿饭、救助一个孩子,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动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体制、机制不同,公益事业的发展路径和运转机制也不尽相同,需要我们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动员体制优势的前提下,不断打开思维边界、不断创新。 “中国公益新势力”的“新”是创新的新,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分享精神和利他思维基础上的、不受思维局限的一种突破。我们不要改变受助者的生活,也要改变自己,我们需要创造新的动员方式和规则来参与社会事务,需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等,不断打破所谓的行业边界,运用一切可运用的资源,寻求问题解决之道。 有目共睹,专业社工力量的崛起值得关注:在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体的机制下,十年时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80余万人,发展了6000多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成立了590多个社会工作行业组织。 可以看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只要找到了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的路径,缔造奇迹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有充分理由相信,在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下,在各行业融合创新的互动下,中国公益将迎来大众参与的黄金时代,社会问题将会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