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教授Manohar Pawar:社会工作如何参与社会政策制定 社会工作,主要是“社会”这个词,因为这是社会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要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去。 首先,为什么社会工作者要参与到政策实践中去呢?我认为社会工作者是一种基于价值的工作,我们工作性质本身是需要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参与到人的解放、妇女的赋能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是和国家政策分不开的。 我们在跟人和各个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社会政策,所以我们也需要了解这些政策。这样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价值观才能够更好地去跟我们的社会政策嵌入。 如何参与到政策实践中去呢?我的答案是“3P”模式,第一是个人参与,第二是跟人合作,第三是物料、资源。 首先我们要关注个人的幸福。社会政策有的时候是高高在上的,并没有惠及人民,这种局面一定要去改变。因为我们要让所有人意识到公共政策是为我们服务的。 第二我们要和人进行合作,从社区的层面、政府的层面和政治的角度以及包括从组织和机构的角度和人进行合作。 社工参与的具体策略又是怎样的呢?第一是要达到更好的融入感,我们必须要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伦理准则。 第二是在我们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时刻谨记,我们必须要保持中立性,我们不能站队,同时我们要必须能够实现非宗教以及包括非政治的站队,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在现有的社工教育上,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变化现有课程设置,能够让社会结构、社会政策在相应的实践当中得到有效的延展,能够真正服务于社工,社工必须能够融会贯通各个方面的知识。 复旦大学教授顾东辉:社会工作机构的公信力建设 社会工作机构公信力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叫政务,就是有关能力、制度、使命。第二叫业务。第三叫事务。第四叫财务。 政务方面,机构使命要体现,项目的获取合法,然后法务事项规范,服务能力到位。有关业务,做项目的时候队伍的组成合理、实务技术专业、服务过程精细。关于事务,部门的设置合理,制度规范高质,工作细节精进。有关财务,预算安排合理、科学,财务执行规范,过程微调合理,支出安排也是规范,非营利性体现。 政务、事务、业务、财务都有可能有风险,其原因在哪里?从这四个角度,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主体,首先你的功夫怎么样,责任理念是不是强,是知而不为还是知而为之。第二是能力问题,功夫没到,小孩穿大鞋,就是超出了我们的能力。第三是两难,对机构负责还是对案子负责,它是有两难的。然后内部的控制,就是每个环节是否有人帮你程序上做得很规范。 我们国家社工刚刚发展,整体的设计,规章制度、游戏规则大的来说还不完善。对策是什么?第一是伦理建设,要有自立的规则,机构之间当然有一个行业的互律,行业协会要制定一些伦理的操作化的指引等。然后还有其他的制约,审计、法律制度、媒体等。 第二讲到机构自己,机构的能力建设、管理等方面。 第三是人才培养,中国本身上是人情社会,所以一个机构的好坏取决于机构的核心人物,所以这个核心人物及其周边的团队的德才如何,业务是否熟悉,决定了这个机构的游戏规则。所以人才建设,德才兼备,尤其能力建设一定是很关注的。 第四是外在环境的优化,媒体、社工界自身的倡导,包括我们要承认有个过程,包括规章制度在过程中间不断完善。 公信力应该是社会工作行业一个长期的议题,我们以公信力的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抓手,把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一个新的台阶,是我们社会工作界重要的使命所在。 香港大学教授梁祖彬:政府治理改革和社工专业发展 社工专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现在我们的NGO正在发展,用法治的方法成为政府的伙伴,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大家是相互依靠的、非常平等的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上下属的关系。 我们知道社工的分布是在社区、社工机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区是最多的,然后是社工机构,社工机构是聘用受社工教育比较多的社工的机构。 社工作为一个公共服务体系,这是中国的特色,政府购买、民间运作的架构,但问题是社工很容易被行政化,怎么平衡专业工作和行政化的工作,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一方面要保持跟政府的距离,因为我们是政府一部分的时候、居民感觉我们是政府的时候,居民完全就不会信任我们。但是同时我们要跟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我们在国内社工面对的一个很大挑战。 以广州为例,社工机构、社福服务、专业社工已经成功在社区体系里面嵌入,我们的口号就是以政府思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现在有400多个社工机构,合约一开始是1年,现在变成3年,今年变成5年,政府对这些机构开始有信任了。 社工机构面对的挑战就是品牌、诚信和问责问题。很多机构都懂得怎么生存下来,怎么跟政府搞关系可以拿到合约。 服务的发展已经先行,因为广东、上海的服务发展我们发现教育已经落后,专业培训还是没有怎么发展出来。社工教育并没有支持社工怎么嵌入,我们的社工还没有能力去应付街道的要求,怎么跟街道搞关系等等,在学校没有这个培训。 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中国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社会政策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发展目标来说,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并列,社会建设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一方面是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和各项社会服务;第二是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和各项社会服务的覆盖面,比如从过去更多是选择型的福利,向着适度的普惠性的福利在转变。城乡之间的社会政策更加均衡,社会支出的水平不断提高。 当前社会政策的若干特点,第一是很强调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各级政府在这方面都承担了很强的责任。第二是注重通过增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而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第三是托底社会保护与发展型取向并存。 社会政策的发展不仅是保障了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而且为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些条件,尤其政府在灾害救援、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扶贫济困等方面,都需要社会工作不同程度的介入。 从2012年以后,中央政府确定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去提供公共服务,带动了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政策的水平,一是总体福利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另外进一步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第三是进一步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 在社会政策项目中应该更加重视社会服务的提供,不仅仅要通过一些现金或者食物方面的保障,而应该更多地通过服务,尤其是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有需要的人摆脱困难、提升能力,以形成更加积极的社会政策。在政府购买服务中还要使得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能够对社会工作的组织提供更好的帮助,尤其是长期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