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30日,在2017年佳能(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沟通会上,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发布了《佳能(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6—2017》,系统披露了佳能在华的社会责任战略、体系、行动以及成果。这是佳能(中国)继2009年以来连续发布的第8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该报告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牵头的专家组满分五星的评级。 早在1998年,佳能集团提出了“共生”的企业理念,这是佳能集团在全球的企业理念,也是佳能的核心价值观,这一理念也一直贯穿着佳能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所谓共生,是指忽略文化、习惯、语言、民族等差异,努力建设全人类永远“共同生存、共同劳动、幸福生活”的社会。 在此报告发布之际,《公益时报》对佳能(中国)涉外关系及企业品牌沟通部总经理鲁杰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佳能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收获的成绩和经验以及未来规划。 用影像传播公益 “佳能(中国)高层十分重视和支持CSR工作,成立了佳能在华企业集团CSR推进委员会,将佳能在华的14家包括生产、研发、贸易等领域的关联企业都纳入社会责任组织体系,依靠跨职能团队的共同合作,推动社会责任理念融入整个公司的发展战略、运营管理和实际业务之中。”鲁杰向记者介绍了佳能(中国)CSR的整体架构。 鲁杰告诉记者:“对佳能来说,我们的优势就是影像。所以能够用到影像这样的优势,去帮助解决社会的热点问题,毫无疑问,我们觉得这样能带来最大化的社会价值。” 比如,在教育公益领域,很多企业将目光瞄准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建设上,而鲁杰认为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品位同样重要。因此,佳能(中国)开创了影像课堂,教孩子们怎样拍照、怎样通过照片去认识外面的世界。 2008年,佳能(中国)启动“影像希望之光”项目,项目通过指导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拍摄照片、举办摄影比赛等形式,用影像加强跨地区孩子间的文化沟通,促进中国百所希望小学间孩子们的交流与友谊。2013年,这一项目升级为“佳能影像之桥”,交流对象也扩展到亚洲的十个国家和地区。如今,“佳能影像之桥”仍旧在持续开展,并在2017年走进陕西汉中市、河北兴隆县等地,通过影像交流卡让孩子们跨越地域的限制,共享影像创造和交流的乐趣。 在社会责任的公益活动方面,佳能(中国)一直秉承“共生”的企业理念,结合自身的影像技术优势制定“影像公益”战略,在环境保护、教育启蒙、文化传承、社区关怀、人道援助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特色的公益项目,积极履行企业社会公民的义务。 共享、共生、共同创造价值 在社会公益领域,佳能(中国)注重与社会需求的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改变了公众对公益的理解,从那时开始,佳能(中国)开始关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鲁杰介绍道。 从2009年起,佳能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和佳能独特的影像技术优势,佳能选择了当时大众认知度低且比较冷门的一个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鲁杰说道。 为此,佳能深入汶川多个地区采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影像作记录,整个项目持续了5年。“虽然刚开始困难重重,但项目从2009年至今已持续近八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非遗的保护中来,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保护非遗的大环境越来越好了。”鲁杰介绍道。 2014年,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倡导下,佳能启动了“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文化保护项目,旨在用影像对丝路沿线重点城市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和宣传,为文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唤起公众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注。 三年的时间,“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项目相继走入陕西、河南、甘肃、新疆等地,并于2016年在新疆完美收官,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2017年4月20日,该项目成果在“影像重现丝路之美”佳能公益摄影展上亮相,展出了百余幅作品,反映了从古至今“一带一路”上中西文化、经济、艺术、宗教交融共生的印记。该项目成果还被无偿捐赠给相关政府机构用于学术研究及文化普及、交流活动。 除了支持“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佳能(中国)还致力于用影像推动“一带一路”上的责任实践。2016年8月,佳能(中国)成为“美丽海外中国:一带一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像志”唯一的影像和办公设备解决方案合作伙伴,鼓励中国企业通过直观的影像方式,全面反映中国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成果,截至2016年底,已覆盖84个国家及地区的近200个项目。 谈到佳能(中国)在CSR方面的下一步规划,鲁杰告诉记者,在延续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希望策划一些新项目,注重项目创新,同时也希望做一些跨界合作方面的尝试。鲁杰透露说,如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是考虑的方向。 “对公益项目来说,佳能做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多的是共享、共生、共同创造价值。”鲁杰总结道。 (李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