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年检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将金融行业的专业和高效注入公益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年检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7年08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专访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申宇:
将金融行业的专业和高效注入公益

    ■ 本报记者 王会贤

    2007年10月,一群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的专业管理人员在香港注册了“真爱·梦想中国教育基金有限公司”;2008年8月,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真爱梦想”)在上海市民政局注册为地方非公募基金会;2014年,真爱梦想转为地方性公募基金会。

    真爱梦想所带有的金融基因,让我们平常用来形容公益项目的“公开透明”“专业化”“标准化”和“创新”等词汇在它的身上有了更高一层的标准。在真爱梦想成立十周年之际,《公益时报》记者专访了真爱梦想秘书长申宇,听她描述高标准是怎样炼成的。

    公益连锁店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公益时报》:真爱梦想是全国第一家获得ISO9001:2015认证的公益组织,公益项目标准化的过程是怎样实现的?

    申宇:选择做ISO认证,与我们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关。

    标准化有两个维度:产品和管理,两方面都需要经过打磨才能具备标准化的条件。

    小作坊或许不需要管理,从卖菜到做饭,大厨一个人可以全包;但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需要将每家门面都要进行标准统一——通过系统管理,降低人为不可控的风险,同时将产品复制推广,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全国有近2800家梦想中心,可以把它想象成知识的连锁店,经营这样的连锁店需要一套运营管理机制。

    比如在梦想中心的选点风控上,我们设计了评估和甄选方式,由学校申请,我们通过一套规则来打分筛选,然后再电话沟通、实地走访,通过率为60%左右。通过这个流程,推动学校成为积极的行动者。

    在教室建设上,则把硬件建设部分拆分为12个步骤,物料也标准化,整个建设过程采取DIY的方式装配。每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所需物料,由中央物流仓库发送,然后学校根据建设手册装配,建设完成后由我们验收。负责这方面的部门只有4个员工,通过这种方式,2016年共完成457间梦想中心,每间需要的建设时间为28天,而以前可能半年才能做完一间。这就是通过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课程开发方面,早年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帮我们搭建了课程体系。现在我们设立了自己的梦想课程研究院,有了独立开发课程的能力,去年到今年,开发出9门课程,呼应国家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创造一套有机课程系统。

    在管理上,5年前,我们有意识地引进一套全流程管理体系。从战略层面来说,我们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流程,从横向来说,筹资、研究、课程开发、采购、教师培训等每一个业务模块都有标准化管理体系。在后台支持方面,IT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都进行流程化,这个体系也在今年4月份通过了第三方认证。

    《公益时报》:标准化给基金会带来了哪些便利?

    申宇:我们笃信,系统1%的提升超过个体100%的努力。

    最初我们就希望借鉴商业思维,提高公益项目的效率和有效性。所以最直观的优点就是效率和有效性提升,同时成本大大降低。比如最早时pad要到市场上买,现在有了供应商招投标系统、集中物流配送,这些都在规模化后使边际成本不断降低。

    当规模到达一定阶段,自然会带来一些风险。有了健全的系统,则可以避免风险。将风险点植入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比如选点风控、支出审批。有了这样的评估,就可以避免跑偏。

    其实不论是商业还是公益,成功的速度取决于反思和修正错误的速度。管理系统能够把发生的事情都记录下来,未来才有更多素材进行分析、反思。

    《公益时报》:“梦想教室”是业内知名的公益项目,在打造公益品牌方面有哪些心得?

    申宇:最主要的是口碑传播。这里边除了大家平时都注重的项目品质、专业管理、捐赠人参与等,还有比如强调差异化定位。我们希望被称为素养教育公益项目的“第一品牌”,让大家提到素养教育就想到真爱梦想。

    其次是保持品牌的一致性。梦想中心的产品尽管一直在升级迭代,理念在进化,但我们关注的方向没有变。保持品牌一致性,也有助于扩大影响力。

    如果说真爱梦想在公益行业内还有些知名度,但在公众层面的品牌知晓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是要坚持专业化路径,不断深耕,形成品牌效应。

    公益更要有信托责任意识

    《公益时报》:金融背景会让基金会自带哪些优势?

    申宇:金融行业的特点是强调信托责任,因为是为别人的资金理财,这点跟公益很像。我们的发起人大多来自金融行业,信托责任是他们的职业习惯,所以公开透明就成为了真爱梦想的基因。要让捐赠人相信机构,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公开透明。

    但这个过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刚开始我们也先看其他公益机构年报怎么做,当时有些困惑,这些年报都是在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我们的2008年年报也是这样的形式。但后来,因为职业习惯,我们借鉴了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做信息披露的指引,甚至请到了证监会的领导来做志愿者,这方面主要是用在数据上。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之后,在数据化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构化披露模式。不是只报喜不报忧,我们把整年业务的反思和总结都写入年报。2013年之后,由原来只是理事长、秘书长做年报,到每个职能部门从他们的角度做披露。

    另外,金融职业经理人对业绩和专业性都有很高要求,专业、高效成为我们价值观的一部分,影响到项目设计和执行。

    《公益时报》:真爱梦想与国投泰康信托合作了国内首单股权慈善信托,这个慈善信托目前情况如何?

    申宇:真爱梦想目前已经发了两单慈善信托,一个是去年9月1日的真爱梦想一号,现金类的。今年4月,跟国投泰康合作了真爱梦想二号,是首支股权类的慈善信托。未来我们也很看好慈善信托,这跟我们自身是金融行业出身有关,对于金融创新非常愿意尝试。

    今年在慈善信托上还有两个尝试,一是尝试将慈善组织作为单受托人,而不仅仅是执行方,目前类似的只有一两单。二是一单艺术品类的,一位艺术家把他的画作捐赠出来做慈善信托,这个没有先例。这涉及艺术品的托管、展览、租赁,艺术品的运营和维护对我们来说肯定是有难度的。

    但相对其他慈善机构来说,我们在专业方面有一些优势。我们很多捐赠人来自金融行业,也在跟他们做一些探讨。

    向公募转型:从联合筹款到行业支持

    《公益时报》:真爱梦想2016年的筹款成绩约1亿元,但你表示2017年第一季度的筹款与需求差距很大,你认为问题在哪里?要如何解决?

    申宇:筹资分布本身是不稳定的,我们筹资主要在下半年,捐方企业很多是下半年才做预算,而99公益日、真爱梦想的筹款晚宴也都是在下半年。所以同比来看,目前进度正常。

    但肯定还是有压力,今年定的筹款目标是1.33亿元。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梦想中心现在有政府配资,但有时候政府配资先行,反倒是基金会需要考虑剩下的资金怎么筹措。而很多企业是有自己定点扶贫地区的,不能随意调配到政府配资区域。另一方面是非限定性捐赠非常少,很少有人捐赠运营管理费用。

    非限定性部分其实没有特别好的办法。除了部分捐赠外,主要由投资收益来解决。此外就是做好节流,比如有很多隐性捐赠,像合作伙伴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商业机构免费提供员工培训等,我们甚至有全职员工不领薪水,捐赠自己的时间和能力。

    项目资金不匹配的问题,我们在跟政府谈,比如提高政府配资比例,甚至有些沿海地区,政府愿意全资建设梦想中心。

    《公益时报》:我们怎样维护捐赠人关系?

    申宇:所有公益组织维护的方式都差不多,精神上给予回报、项目反馈。真爱梦想的特色是,我们后台信息系统可能是很多公益组织不具备的。比如,捐赠到账后会自动反馈信息给捐赠人,真爱梦想平台有捐赠人端口,捐赠人可以登陆查看项目进展,看到孩子们的变化。

    我们今年也在反思。商业机构是谁给钱谁是客户,公益组织的客户却不仅仅是受益人。过去大家的眼睛盯在受益人,但我们要反思,怎样提升捐赠人的感受度。我们要让捐赠人成为参与者、传播者。今年我们希望除了日常反馈,能够让一部分捐赠人和他的孩子亲自去听课,甚至参与到梦想中心的组建中。

    《公益时报》:十年发展,“梦想教室”已经日趋成熟,真爱梦想的项目方向会朝哪方面发展?

    申宇:我们有个口号是“真爱十年,从心开始”。梦想中心离我们的目标“让全国的孩子自信、成功、有尊严”还有很长的距离。发展的方向还是先往纵深方向继续努力。从去年开始,我们有了三院——教师发展学院、课程研究院、看见未来研究院,配合精细化运营,全面提升质量。

    横向部分,首先希望承担更多的行业使命,支持众多教育公益组织。我们是从执行型基金会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劝募,大家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工作坊,将我们的项目、管理经验分享给大家。

    还有就是与企业做社会价值共创,有些企业不想自己成立基金会,又不满足于初级的公益方式,想做些有特色的项目,同时呼应自己的商业战略,这也是CSR战略的趋势。真爱梦想会在这方面考虑。

    《公益时报》:真爱梦想原来是一家自成体系的基金会,现在与公益同行的合作越来越多,也参与到行业平台建设上,这也是之后发展的一个方向么?

    申宇:这跟我们的成长历史有关系,真爱梦想以前专注做自己的项目,在拿到公募资质后,才更像一个基金会,开始思考怎样支持行业发展,跟更多机构联合,以后也会更多参与行业建设。比如今年成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转型后第一家加入的公募基金会。我们希望不仅把自己项目做好,也成为更有责任担当的基金会,为行业多做贡献。

    公益人都很不容易,组织越小,艰辛和挑战越多,人才、薪酬等很多老问题尚待解决。但公益行业又很有朝气,每年都在发展。我想我们要为公益生态做贡献,还是先从自己的核心能力做起。先做好自己,再希望能产生示范效应。最近已经有机构来找我们学习ISO认证了。

    2007年10月,一群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的专业管理人员在香港注册了“真爱·梦想中国教育基金有限公司”;2008年8月,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真爱梦想”)在上海市民政局注册为地方非公募基金会;2014年,真爱梦想转为地方性公募基金会。

    真爱梦想所带有的金融基因,让我们平常用来形容公益项目的“公开透明”“专业化”“标准化”和“创新”等词汇在它的身上有了更高一层的标准。在真爱梦想成立十周年之际,《公益时报》记者专访了真爱梦想秘书长申宇,听她描述高标准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