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国际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公益第1访谈
努力为中尼两国公益合作制造良好氛围
3万辆山地单车“空降”佛国圣地为哪般?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国际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专题

第16版
公益第1访谈

新闻内容
2017年07月0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3万辆山地单车“空降”佛国圣地为哪般?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14个世纪前,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都到访过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尼泊尔的蓝毗尼,唐代时尼泊尔尺真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更是成为一段佳话。

    14个世纪后,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尼两国建交60余年的大背景下,两国纽带的维系和加固更迎来了新的机遇,一批中国民间组织纷纷开始尝试走出国门。

    7月1日,300辆山地单车踏着昔日西行的足迹,飞跃喜马拉雅山脉,在佛国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投放,为当地山地贫困居民的出行提供解决方案。

    开车仅能行驶一小时的国度

    Samin是尼泊尔人,曾在台湾有过留学和打工的经历,回到尼泊尔已有三四年时间。如今的Samin感到生活十分不便,曾经驾车在台北公路上驰骋的经历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因为Samin的国家并没有那样多的公路可供汽车行进,汽车基本在1小时内都可抵达“终点”,因为实在是无路可走。

    Samin深知,对于尼泊尔城市居民来说情况尚且如此,山区居民的出行状况将更加难以想象。于是,Samin开始想象,山地自行车是否能够解决山区居民的出行问题。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

    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伤亡人数过万。当时,北京一家名为慈爱公益基金会的创始人、理事长曹翔前来尼泊尔参与民间救援工作。这支基金会中大部分成员来自名为“越野e族”的组织,有着丰富的越野出行经验,这也让他们对于当地的道路出行状况格外关注。

    其后,曹翔又多次和朋友们来到尼泊尔。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后,曹翔发现,大多数尼泊尔居民均居住在山间与山为伴,出行均靠步行,孩子们为了上学或者归家,出行一次一连走上几天的时间是家常便饭。囿于山路崎岖,当地汽车无法在山区通行,贫困居民家中也无力购置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只能依靠双腿。

    曹翔脑中闪现出的解决方案正是Samin心中所想,经过多方调研后,曹翔决定通过基金会的资源向尼泊尔山区捐赠一批山地自行车,一个名为“佛国单车”的山地居民出行计划就此成行。

    根据北京慈爱公益基金会的计划,首批将向尼泊尔方面捐赠300辆山地自行车,而今后将共有3万辆山地自行车落地佛国。同时,根据当地居民的出行习惯,基金会还为山地自行车进行了改良,安置了后座以承载物品。

    伸展至他国的公益创新

    2017年7月1日,北京慈爱公益基金会正式将“佛国单车”项目落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其后,基金会将通过“以商养善”的方式帮助该项目可持续发展。同时,基金会的慈爱体育项目也将与尼泊尔地方体育运动地方进行融合。

    王璇是北京慈爱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有着多年民间组织从业经历的她俨然已是公益界的“老兵”。在王璇看来,用商业的模式解决公益的问题,是公益项目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这种保障不因项目落地国内还是国外而有所改变。

    “现如今,公益慈善的发展已不在简单停留在资金资助的方面,物资捐赠、项目多元化、以商养善都是中国公益慈善进步的方向。捐赠山地自行车让慈善通过资金捐赠以外的多种形式来表现,真正补足受助人群的实际需求,这种作法既务实又创新。”王璇说。

    实际上,这种作法也将公益界的最新实践从一国之都传递到另一国之都。

    “以商养善”为海外公益插翅

    与基金会合作的祥心慈善企业负责人黄承轩也对尼泊尔当地状况进行了深入考察,在此次山地自行车捐赠后,他有了更新的想法。

    黄承轩所负责的企业是一家社会企业,不仅以其产品解决了社会问题,还将所得利润重新投入公益模式本身。

    这家企业所带来的新型酵素,可打破传统农业中的许多桎梏,能有效帮助农民减轻成本、打开市场,为社区改善农业质量和生态建设,同时为整个社会提高就业和人民体质。

    “现代公益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再直接捐钱,而是从根本问题上整体性地解决一个社区、一个群体的多方位需求。”黄承轩说,“期待可持续的农业方式经两国民间组织推广到更多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而此次的山地自行车捐赠只是中尼双方和做的一个层面,双方都怀着更长远的目标让尼泊尔相关社区能够通过整体生态构建去达到比传统捐赠扩大十倍甚至百倍的、可持续的受益,这也是社会企业多年来在全球尤其是亚洲地区的经验所得。

    通过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农户们的经济能力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成倍的提高,届时,一辆小小的山地自行车不会再成为他们难以负担的成本。

    创始成员国受益“一带一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尼泊尔作为最早响应的20个创始国家之一,在受惠于“一带一路”的同时也成了最早一批支持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友好邻邦。

    就在十余天前,中尼双方举行了第十一轮外交磋商,将共同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入开展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包括高层互访、贸易投资、能源、旅游人文等等,而其中更着重提出灾后重建领域。

    作为尼泊尔震后重建的一个延展,这3万辆自行车成为了两国公益领域合作的一个新起点,它在捐赠形式、公益深层次形态和公益走出国门上都有重大的创新。

    尼泊尔前总理、尼泊尔联合马列党派主席奥利也光临现场,他高度评价这一项目,并表示近年来,中尼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双边互动都是有目共睹的,而公益慈善领域的合作让他感到使两国的合作关系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毫无疑问,中尼两国的关系正处在历史最佳时期,再加上一带一路的倡议,如今一批批公益先行者,纷纷跨出了国门。

    接受《公益时报》采访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包胜勇教授这样说:“中国民间组织的海外步伐是在欣喜中伴随着种种挑战,而相比于商业组织,民间组织的这种挑战甚至于更大,所以每一次行动的成果都是来之不易,也让人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