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截至6月19日10时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今年是该活动推广的第十三个年头,活动主题为“感谢您挽救我的生命”。其重点是感谢那些通过献血拯救生命的献血者,并利用“无偿献血 定期献血 献血事关紧要”这一口号来鼓励全世界更多的人自愿、定期献血。 据统计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无偿献血人次增长11.9%,献血率达每千人口十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采血总量增长12.8%,基本保障临床用血需求。2016年,全国共有1400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较2015年增长6.1%,为近年来最高增幅,其中高校学生、公务员和医务人员是主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血站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且采血须由有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必须销毁,确保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所以,只要到正规采血站点献血,不必担心感染疾病。 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出200~400毫升血液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采集血浆的最大量每次不超过600毫升,每年不超过15升。 目前,无偿献血知晓率和参与度在我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成分献血就是近年来推荐和提倡的一种新型的献血方式。 成分献血是指把健康人捐献的血液分离其中某一种成分(如血小板等),储存起来,再将分离后的血液回输给捐献者,每次需要40~60分钟。它既保证了患者的需要,又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分输血已经占全部输血的95%以上。 虽然近年我国无偿献血稳中向好,但临床用血需求量也在以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由于我国人口献血率不高,且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而导致用血供应一直较为紧张,各地“血荒”现象时有发生。 据调查显示,认知水平并不是影响献血的主要因素,相反,人们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度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献血动机。 其中,自我效能感对献血动机影响较大,即对自身行动支配能力强、对公益事业热忱的人较易献血。比如人们大都认为“献血只是我个人行为,不需要过多考虑”、“如果我想献血,我很快就能做到”。 以2013年雅安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因伤者众多,当地血库告急。听闻此消息,全国各地市民纷纷自发无偿献血,投入到为雅安捐献血液的队伍中。参与此次无偿献血的有白领、老师、退休职工、学生,还有虽然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一样有着公益热情和爱心的农民工。 类似“雅安地震”这类突发事件发生时献血人数的剧增,都说明公益事业的社会认知度和公众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献血动机。 由于当下我国对无偿献血者所捐献的血液流向和使用程序并未完全公开透明,所以不少人担心自己的爱心血液会被用作商业盈利,且这样的顾虑并不在少数,这也提示相关部门在无偿献血的使用透明化程度方面亟待提高。 为了了解公众对无偿献血的态度,《公益时报》联合问卷网、凤凰公益推出“益调查”——你愿意无偿献血吗? 调查自6月15日16时开始,截至6月19日10时,共有1047名网友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的网友表示愿意无偿献血,明确表达不愿意的只占7.5%。 这与不高的献血率成为鲜明的对照。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公众意愿的实现呢?37.04%的网友认为无偿献血公众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是担心献血感染疾病,不利于健康;21.81%的网友认为是“爱心血液”的使用流程不够公开透明;10.82%的网友认为是因为无偿献血者及家人有用血需求时并未享受到相应回报。 网友留言: 牛掰闪闪:献“成分血”,也就是机采血小板,一个月可以献一次。质疑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或者直接去做一次贡献感受一下。 南极的北冰5861427539:献血以后,真到了需要用血的时候,让你去到这里或那里不停地办各种手续,等手续办完人都快不行了。从此也就打消了每年献血的念头。 青苗对对:第一次献血,是血站的献血车直接开到了我们校园门口。首先,学校并没有强制我们献血,纯属自愿;其次,献血的时候那些医生态度都很亲切,填表格的时候问的比较细致,但凡不符合要求的都被他劝回了。那次让我对献血留下了温暖的记忆,所以我不排斥未来继续这样做。 ■ 见习记者 文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