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如何实现碧水蓝天,他们有话说
应对气候变化,
本土NGO还需“西天取经”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专题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7年06月1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应对气候变化,
本土NGO还需“西天取经”

    ■ 本报记者 皮磊

    本月初,在第46个世界环境日到来前夕,美国总统特朗普不理会各界呼吁与抗议,于白宫宣布美国决定退出《巴黎协定》,举世哗然。这一举动不仅引得公众再次关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更影响了致力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相关问题的NGO、企业等组织的发展战略。

    在我国,与美国“环保纷争”的状况相反,政府与民间达成了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明确了中国政府对于环保的坚定立场。而在民间,环保NGO虽从不缺乏参与热情,却在能力与行动力等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相关议题上,本土NGO应发挥什么作用?如何追赶国际老牌NGO?解答这些问题将会为这类本土NGO提供一把开门的金钥匙。

    NGO从来不缺乏参与热情

    “此次部长会议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来自全球的政府代表、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组织共同讨论了全球如何通过广泛的公私合作,共同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有越来越多的NGO愿意参与进来,提出倡议与观点,帮助政府与企业加速实现清洁能源转型。”在6月6日至8日的第八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边会上,对于NGO在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中能发挥什么作用,WWF中国气候和能源项目署理总监陈欣如是说。

    其实对于这一话题,业内人士和媒体也进行过多次讨论。有报道称,中国环保NGO从来不乏参与热情。数据显示,10年前,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生态、环境、气象类社会组织有5700个,五年之后,到2012年这一数字变成了7041个。

    近年来,一些本土NGO和国际NGO驻华机构也纷纷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比如,2007年3月,包括自然之友、地球村、WWF、绿家园志愿者和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在内的8家NGO启动了中国公民应对气候变化项目。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理事长黄浩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NGO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NGO可以参与气候立法,通过开办研讨会、专家沙龙,给立法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二,参与调研节能、减排项目,出版相关科普读物;

    第三,培养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专业人才;

    第四,配合政府间谈判;

    第五,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民意调查。

    不过,凤凰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45.4%(19594票)的受访者认为NGO在遏制气候变暖中的影响力有限。这也反映出本土NGO在参与如此重要的议题的过程中,存在自身定位不清、专业能力欠缺、行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相比而言,国际NGO成立时间较长,视野广阔,经验也比较丰富,在这方面本土机构或许可以向他们学习、取经。

    为相关方提供决策依据

    WWF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气候与能源项目,该项目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国际合作。WWF中国气候和能源项目署理总监陈欣告诉记者,通过搭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交流平台,WWF积极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及民间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气候谈判和能源转型等领域开展政策研究和国际交流,为气候与能源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巴黎协定》,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在此背景下,WWF联合碳信息披露项目、世界资源研究所以及联合国全球契约项目,发起了“科学碳目标”倡议,帮助企业设定符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提到的“2摄氏度脱碳水平的、基于科学的减排目标”。该倡议提供了一系列的测评工具和指导原则,并对目标进行独立的审核。截至2017年3月,全球共有262家企业加入了该倡议,其中42家企业已经正式发布了通过审核的减排目标。

    另外比较典型的案例是WWF开展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过度的煤炭消费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也对公众健康造成了隐患。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空气污染,WWF联合多家智库机构,开展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研究及政策倡导。过去三年,研究设定了2020年煤炭总量控制目标和实施方案,为“十三五”能源规划提供了政策建议。

    除了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也是WWF目标之一。从2008年开始,WWF在保定及上海正式开展了低碳发展试点合作并取得了丰厚成果。2014年,WWF开始在湖南省进行试点,结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特点,从低碳规划、发展机制和园区示范等维度,实践和推广综合性低碳转型解决方案。

    对公众进行倡导和宣传

    上述项目和案例可能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普通人并没有办法参与,但另外几个公益项目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而且参与过。

    首先是开展已有10年时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其倡导公众、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的晚上8点半到9点半,关掉不必要的灯,以表达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目前,这一项目已经成为全球参与规模最大的环境保护行动。今年的“地球一小时”覆盖了超过187个国家和地区,吸引了数十亿支持者;在中国,超过149个城市参与了这一活动,数千万人参与了WWF的线上主题活动。可以说,该活动在倡导公众关注气候变化方面非常成功。

    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项目是“一个地球城市挑战”。该项目是WWF于2011年发起的一项全球活动,目标是推动政府在建筑、交通、能源等领域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转型。项目邀请全球城市参与评选,展示城市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努力。2015年,深圳正式加入了该项目,成为第一个参与该项目的中国城市,并获选“一个地球国家领袖城市”。

    当然,公益理念的倡导不能仅靠几次大型的活动,其应该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公众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中的节能行为对气候和环保影响也越来越大。正是看到了这一点,WWF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以及零售商等伙伴,共同推出了绿色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并设置了“可持续消费周”,通过媒体宣传、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以及门店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消费者的节能意识,引导大众践行可持续消费。

    “WWF相信,凝聚并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抑制气候变化,迈向低碳未来。通过开展公众倡导项目,WWF联合媒体、意见领袖、企业和政府等社会各界力量,为中国公众提供气候与能源议题的专业信息和见解,打造全民表达环保热情和参与气候行动的平台,推动公众了解和实践低碳生活。”陈欣谈道。

    鼓励创新和技术升级

    当然,仅仅进行公众倡导和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说教转化为公益实践、真正推动技术变革和创新才是最有意义的。WWF气候创行者项目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

    在“可再生能源驱动未来——行动与创新”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边会当天,WWF还举行了“2016-2017年度WWF气候创行者颁奖典礼”,获奖名单上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企业——摩拜单车,其被WWF授予“可持续城市交通特别奖”。

    自2016年4月投放市场以来,以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迅速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截至2017年4月,用户在全国累计骑行总距离超过25亿公里,相当于往返月球3300多次,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万吨。这种共享单车依靠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智能科技,为低碳出行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

    WWF瑞典分会气候创新高级顾问Stefan Henningsson介绍说,WWF气候创行者项目在北欧、中国、印度和南非四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致力于寻找以“低碳创新”为特质的中小企业,帮助他们解决在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壁垒和挑战,使其更快地走向市场。

    “促进具有重大变革潜力的创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模化应用,是WWF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点工作。”陈欣表示,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可再生能源和创新性节能技术的应用往往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回报。因此企业是有积极性的。但有时会面对初始投资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需要投入很大精力甄别技术适用性、可靠性以及高质量供应商等问题。企业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尤其比较审慎。

    另一方面,由于知名度不高,技术解决方案尚未被市场广泛认知,很多由中小企业研发的创新性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难以接触到真正有需求的用户。WWF气候创行者项目通过对技术的评选和甄别、宣传以及将技术与潜在市场对接起来,减少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加速创新技术更快地被市场认知和实现大规模应用。

    最后,WWF方面还建议,在中国开展工作的国际和本土NGO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的低碳绿色转型。“国际NGO拥有全球网络,可以分享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同时将中国的优秀案例和经验分享到海外平台上,促进各国交流与合作。国内NGO应扎根本地工作,深入实践一线。基于自身的优势,国内外NGO开展广泛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低碳转型以及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绿色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