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他少时清贫,有过无助、挫折、彷徨、失败,也曾被别人帮助过,成长中经历的困苦与不易,让他更懂得受助者的需要,更能设身处地地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在那些最困难的时刻,他下定决心,如果有一天他有能力了,一定要竭尽所能帮助别人。他说,回报社会、感恩社会是每个人应有的追求。 20多年来,他一方面带领团队做大做强企业,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将爱心奉献给社会,捐资助学、助困、助残、赈灾。他的爱心善举惠及越来越多的人。 当他创业,他将社会责任作为最核心的目标---他希望他的企业能为社会、为员工都带来长久的益处。他说,要做就做服务社会的企业、能帮助别人的企业。 一直以来,他与夫人都希望将奉献社会、坚持慈善作为家族的信仰,在家中,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出热心公益、深具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 在慈善实践中,他们期待建立一种科学的机制,让慈善事业可以持续地做好做下去,他创立了慈善基金会,为急需帮助的人们带去最贴心的温暖。 他就是党彦宝,一个深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普通但不平凡。 教育扶贫挖断“穷根” 党的十八大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扶贫扶智、治贫治愚,才能从根本上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党彦宝在自己的慈善道路上践行着党和国家的扶贫战略。 党彦宝与夫人边海燕在2011年共同发起成立家族式非公募基金会——燕宝慈善基金会,一次性拿出5亿元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积极回馈社会。当年,党彦宝响应宁夏移民攻坚战略号召,在5000人以上的移民区捐建9所学校、16所卫生院,用两年时间完成了移民地区35余万群众就医、就学基础设施建设,为移民区群众提供了便利的就医就学环境。并捐助1.5万名家庭困难学子。 2012年,为落实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找出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的战略要求,党彦宝带领基金会团队对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为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找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和方向。调查和研究的结论党彦宝认为,贫困群体要通过自身’造血’改变命运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而贫困家庭的希望在于下一代,唯有让下一代通过学习知识实现自立自强,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改写贫困家庭的生活轨迹,进而从根本上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于是,党彦宝决定将“助学”作为扶贫的重点和方向,集中将资金投入到助学项目中,主要面向被国家列入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宁夏9县区、5乡镇。 党彦宝和基金会人员对已受助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回访,发现越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自尊心越强,不愿被扣上‘贫困生’的帽子,不愿领取助学金。这9县区、5乡镇有80%的孩子属于贫困家庭,20%的孩子家庭条件较好,为保护这80%孩子的自尊心,党彦宝决定,自2013年起,对这9县区、5乡镇全部考上大学的孩子实行全面覆盖无差别化资助。全面覆盖无差别化资助不仅解决了80%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也最大程度保护了这些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摆脱心灵上的贫困烙印,能够与其他的孩子一起在平等、无差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也使那20%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心中从小埋下一颗爱的种子,让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感受到被帮助的幸福,从而激励他们将爱的种子传播出去。燕宝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学生遍布全国500余所高校,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期的孩子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不愿意因领取“助学金”而被视为贫困生,于是,党彦宝将“助学金”更名为“奖学金”。他说,帮助别人不能单纯从经济上给予帮助,更应该在精神上给的帮助。“助学金”改为“奖学金”,仅一字之差,效果天差地别。“助学金”是帮助孩子完成学业,与本人努力没有必然联系,而“奖学金”却是对孩子们努力学习的肯定,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将资助变为鼓励和奖励,激发了学子们求学上进的动力,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更重要的是使“爱心”和“善行”能够扎根他们心中,并不断传承,为社会和谐进步传递正能量。 在2014年、2015年两年里,由于能源化工行业受全球经济下行冲击,企业业绩下滑严重,助学金占企业利润的30%、甚至40%,公司的团队和政府有关领导都劝党彦宝“全部资助负担过重、经济压力太大,建议减少资助人数,减轻企业经济负担”,但党彦宝毅然坚持全面资助。他说:“我帮人不能帮到半道上!企业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还有团队一起面对,哪怕企业发展的速度缓慢一点,也不能断了孩子的经济来源。这些孩子一旦失去资助将陷入困境,甚至面临辍学,这样将打击孩子的心灵,后果更加严重。” 在党彦宝的坚持下,截止2016年年底,基金会累计捐资16.53亿元,资助11.7万名学子完成了学业,已有3万左右孩子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2016年资助学生9.2万人,以后每年毕业3万人左右、每年新增资助3万人左右、每年资助存量保持在9.2万人,每年发放资助金3亿元左右,每年为9万余个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每年有3万余个家庭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保证燕宝基金会与被资助学生的无缝衔接,基金会建立了自己的助学系统,每年在宁夏教育部门的组织下,学生通过基金会助学系统申报,经与毕业学校和录取学校核实后,基金会为学生办理特制银行卡,每年8月份将本年度奖学金直接汇入卡内,实现奖学金点对点发放,让学子们更直接、更便捷地获取奖励,安心上学。 党彦宝正在打造“就业”与“创业”两个信息平台。前者,搭建受燕宝奖学金资助的毕业学子与社会各界人才需求单位的专业化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贫困家庭孩子优先就业;后者,通过宝丰集团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精英实施导师计划,搭建资助学子创业的咨询平台,为其人生成长提供经验帮助。 产业扶贫戳中“靶心” 在持续开展教育扶贫的同时,积极落实党中央扶贫政策、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频频发力。他投身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对宁夏16万亩荒漠化土地进行生态治理,发挥宁夏枸杞特色产业优势,种植10万亩优质枸杞,并将枸杞作为特色产业扶贫项目,采取?“企业+贫困农户及下岗职工”合作经营模式,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变为产业技术工人,实现8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党彦宝表示,企业承担全部经济性投入,贫困户和下岗职工负责田间管理和采摘,企业对其采摘枸杞进行统一回购、加工、销售,贫困户不用承担投资风险,也不用担心枸杞销售问题,在掌握一门产业技术提高自己生存能力的同时,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贫困人口生活的信心。 解决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同时,党彦宝在枸杞上方建设3G太阳能发电,每年拿出2.4亿元对宁夏建档立卡8万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给予经济补贴,保障其有稳定持续的经济收入。 党彦宝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实施精准扶贫,明确靶向戳中靶心。 让慈善永远传承下去 党彦宝的爱心和善行感染了受助的学子和身边的朋友,一批批得到燕宝奖学金资助的孩子在校期间自发成立了“燕宝爱心社”,开展支教、环保、助老、教育等爱心活动;身边很多朋友在他的影响下加入公益慈善的行列,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传递着爱与善。 党彦宝始终以奉献社会为人生发展的终极目标,以做“社会企业”为企业发展的不懈追求,他说,“只要我的企业存在,并健康地发展下去,我的公益慈善事业就要永远做下去,我还要把这份事业传给我的下一代,让他们一直做下去,这是家庭传承的最高境界”。一直以来,他都将奉献社会、坚持慈善作为家族的信仰,在家中,他和夫人通过言传身教,培养热心公益、深具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 上善若水,爱无止境。党彦宝说,做公益慈善,他将永远在路上…… (张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