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10版:社会创新
   第11版:人物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年检
   第16版:
40多家主流媒体代表齐聚杭州对话公益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社会创新

第11版
人物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年检

第16版

新闻内容
2017年04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40多家主流媒体代表齐聚杭州对话公益

    媒体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在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图为《公益时报》2016中国慈善榜现场,中国慈善榜通过对捐赠者的表彰,多年来一直推动着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

    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社会主流媒体的引导、责任企业的支持和每一个社会公众的身体力行。然而当三者相遇,又将激发出怎样的能量呢?

    4月11日,来自全国各地40多家主流媒体代表和热心公益的平凡好人,共计百余人在阿里巴巴的邀请下汇聚浙江省德清县,参加2017第五届“媒体公益与社会责任”研讨会,围绕“成就自我,温暖世界”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这次相聚只为聊一聊公益,聊聊怎样把这件暖心的事做得更好。

    公益需要唤醒机制

    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引发国人捐赠热潮,捐赠数量井喷.有统计表明,这一年的社会捐赠总量在1000亿元左右,同时这一年也被称作中国公益的元年。而这一数字在2007年、2006年、2005年分别只有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但从2008年至今的9年时间,社会捐赠总量基本维持在每年1000亿元左右,并无太多增长。

    有专家做过统计,每年1000亿元捐赠之中,100万以上的捐赠者接近93%,1万元以下的捐赠者不到7%,不难看出,在中国基本为大额捐赠。而美国却恰恰相反,社会捐赠总量维持在3700亿美元(约2万亿人民币)左右,其中70%来源于家庭和个人捐赠。中、美两国的7%和70%的区别,分别勾勒出了捐赠群体的不同。

    对此,《公益时报》社总编辑赵冠军表示:“公益领域捐赠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一方面,大额捐赠不断涌现,几亿元、几十亿元、上百亿元。捐赠形式与越来越多样化,股权捐赠、股票捐赠、艺术品捐赠、房产捐赠等非现金捐赠都开始出现。但不管现金还是非现金这些捐赠大多来自于精英阶层。他们关注这个社会,寄希望于通过捐赠让公众能够参与进来,让公众具有社区服务的意识。”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实施。按照基金会中心网统计数据显示,当天中国基金会数量为5000多家,社会捐赠量为1000多亿元。

    赵冠军觉得这表明政府给了民间更多的空间,将有利于促进公众通过参与慈善组织进行社会参与,提升公众的慈善参与度。

    “早期,社会倡导大多来自于行政力量。比如,政府倡导控烟,很快出台控烟条例,全国境内18个城市很快就将控烟推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行政力量的强大不代表民间的热情,我们需要唤醒民间的公益精神。”赵冠军说。

    多年前,公众公益大致遵循三条路径。一是跟着行政力量、行政命令走;二是随着社会精英人士倡导走;三是追寻明星号召走。但公众自主意识如何去建设?这需要回归本位来思考。

    “现阶段,公众公益除了跟随外,我们应该探讨一种社会动员机制,就是要回归本位去思考。”赵冠军说,“中国社会动员机制,除了行政力量、精英人士还应该有整个社会的互动。有情怀的媒体人可以成为支点发挥杠杆作用。”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项目奖励的都是凡人善举,当凡人善举参与其中的时候,当社会每一分子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的时候,社会的美好未来就会来到。”赵冠军补充道。

    公益的核心在于社会问题

    2004年以来,中国公益领域发生了本质变化。早期,企业给社会组织捐赠,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组织就得听令于他。后来,社会组织开始转变,出现了自己的公益品牌,如,“希望工程”、“爱心包裹”等,在品牌基础下与企业合作,品牌目的性很明确,这使得社会组织减少了对企业、政府目的性需求的单方面依赖。

    现阶段,公益组织将很快进入第三个阶段,寻着社会问题发展而推进。

    “社会问题应该怎样找寻?”赵冠军反问道。

    “当前,推动社工行业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国策。到2020年,政策要求社会工作者持证数量达到150万人,现已有76万人持证上岗,全国社会工作机构数量在6000多家,社工在社区里就是做好基层服务,很容易发现社会问题,这就给了公益市场,也成为了公益的第三阶段。”赵冠军说。

    如何挖掘社会问题?来自杭州媒体《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姜贤正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传统意义上,媒体参与公益的方式,只是作为公益的观察者、报道者、传播者,现在不仅做到以上,还要做公益的践行者、探索者、引路者。

    “如何挖掘社会问题?这取决于媒体的专业性,媒体应该成为政府、社会或相关机构提供解决思路。媒体本应跟公益天然结合在一起,如果媒体做公益与社会组织手段、方法一样,那就失去了媒体公益的价值。做公益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要只把自己当一个媒体人,一定要有想法。”姜贤正说。

    2014年,姜贤正的团队以媒体身份开始运营自己的公益项目,不在仅为公益项目进行传播,并运用专门经费,从前期调研、专业力量参与到后期整合执行,均由团队共同完成。

    公益生态圈已经形成

    从一个idea(好创意)到IT(信息时代)再到生态圈,如何打造公益的价值链和生态圈?姜贤正的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思考。

    姜贤正说,价值链好理解,看整个链条上的利益价值。生态圈一定是大家都可以参与的事情,跟所有资源都能够匹配的事情。早期,做公益靠创意、靠想法,现在靠信息技术,公益能做的事情太多,媒体公益前途光明,公益的刚性需求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媒体的刚需,但现阶段公益的专业性还很弱,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越多,媒体公益的机会就越大。

    应该让公益与商业相结合,资金、人脉和需求均加入其中,在这之中每个人都应该有“利”可图。公益主题讲座、公益资质培训、公益资源嫁接、公益创投、公益信托都可以嫁接过来。媒体公益的专业性体现在,传播力的专业性、公益技能的专业性和商业的专业性,能够给公众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和理念。

    赵冠军也表示:“公益是无边界的,能够连接任何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BAT已经营造了一个公益生态,在阿里团队中有一些有情怀、有梦想的人在做一些公益的事情,这种公益生态并不来源于精英阶层,而是源于我们对社会底层最基层好人好事的关注。”

    “媒体公益一要有理想主义,二要有浪漫情怀,三要有职业精神、四要有一支好笔。”赵冠军总结道。

    70后80后成正能量主力军

    根据会议当天阿里巴巴发布的“天天正能量”大数据显示,自2013年天天正能量项目启动至今,已累计投入公益金3179万元,总计直接奖励人数已达3500多人,其中“70后”、“80后”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4.84%和23.18%,几乎占据了总奖励人数的半壁江山,他们已经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主力军。

    从获奖人群分布来看,最具正能量的五大群体分别是医生、学生、教师、警察和农工;获得最多肯定的正能量行为分别是救人、自强、敬业、孝亲和诚信。

    从地域分布来看,河南、浙江、山东、四川、江苏、重庆、湖北、陕西、辽宁、海南成为获奖正能量最多的十大省份;郑州、重庆、西安、成都、武汉、昆明、杭州、南昌、济南、天津则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十座城市。

    过去4年,除奖励凡人善举外,“天天正能量”还发起各类公益活动300多次,投入公益金1800多万元,直接参与人数50多万人,孕育出“江河卫士”、“长腿叔叔·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广场经典诵读”等多个明星项目,在保护水资源、关爱留守儿童、弘扬传统文化等领域摸索出诸多可复制的模式。此外,天天正能量还充分发挥阿里电商平台优势,发起20多个电商公益创新项目,联动40多个爱心商家,筹集公益金及爱心物资近千万元,直接受益人群7.3万多人。

    规划显示,2017年阿里巴巴将在继续奖励社会正能量的基础上,联合各地责任媒体,启动“品牌公益项目共建计划”,通过与各地媒体展开深度合作,深耕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公益项目,全力推动公益模式的创新升级。

    此外,为了更好地营造区域公益氛围,天天正能量还计划联合媒体成立“区域正能量联盟”,通过区域媒体强强联手,打造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公益模式。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设计更富有感染力的传播形式,打造全媒体立体化的传播渠道。

    总编公益语录:

    《公益时报》总编辑赵冠军:政府、公益组织、企业是公益事业的铁三角。近几年来,《公益时报》编制发布中国慈善榜,正是在推动三方力量的不断角力。

    《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姜贤正:公益活动是媒体最好的调动社会资源、与读者拉近距离的方式。媒体作为社会问题的观察者和提升者,通过资源整合,可以探讨一些社会问题如何进行有效解决,不断提升公益专业性,进一步打造公益价值链和生态圈。

    《齐鲁晚报》总编辑支英琦:从奖励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江河卫士”到挖掘水文化的“君子观水”,从创意无限的公益广告大赛到温情脉脉的“找到你”栏目,我们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起践行者社会责任,也广泛传播着我们的品牌影响力。

    《内蒙古晨报》执行社长、总编辑马凯:公益,不是简单的一次捐助,而是可以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试一次心灵的救赎。正是基于对公益的理解,那份感动、心动,我们决定打造内蒙古地区第一份公益周刊,希望将它打造成为公益创新平台,构建一个公益的生态圈。

    《北京晨报》副总编辑光炜:2017年北京晨报的公益之路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计划继续联合阿里正能量开展江河卫士等公益活动。另外,还将举办10公里助盲跑活动,举办乡村教师的提升计划,组织乡村和城市的教师结对帮扶,提升乡村孩子的教育水平,开展寻找“京湛”传承人助力计划等。

    ■ 本报记者 张明敏